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存的基本條件,其保護與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所以生態環境保護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并已載入憲法。1999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這個綱領性文件要求我們在努力加強環境保護的同時,切實加強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和生態社會等方面建設。阿爾山市作為大興安嶺的重點林區,是我國北部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環境建設對東北平原乃至我國北方生態防線建設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居安思危,正視阿爾山市當前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阿爾山市的景觀生態類型多樣性包含著一系列資源與環境優勢。森林覆蓋率達到80%,植被覆蓋率達95 %以上;天然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都很充沛,阿爾山礦泉水已是國內外馳名的珍貴品牌;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中有著豐富而名貴的動植物種群,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阿爾山市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越來越成為制約生態建設的不利因素:
——阿爾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存在著波動性和脆弱性因素。全年的總熱量偏低,生長期較短,降水量的月季分配不均,許多山地與熔巖臺地的土層淺薄,三角山地區土壤沙化,山體因建設取石用土而遭破壞,現有濕地急劇退化,溫泉、礦泉涌出量正呈減少趨勢,這些都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因素。
——天然林停止采伐后,林業生產部門的社會負擔很重,綜合實力不強,居民的人均收入較低,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充分開發出來,目前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生態治理工程還缺乏持續的強有力的支持。
二、合理布局,加強生態產業建設
要實現人口、資源、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必須從阿爾山市的實際出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生態產業建設,從生態林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以及生態旅游等方面布局謀篇,構筑合理的發展格局。
(一)阿爾山市生態林業建設的重點應在于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通過林業生態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改善生態條件,維護生態平衡,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求。
(二)阿爾山市的生態農業應與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相結合,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導向,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科技興農為動力,以綠色和有機農業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發展具有較大優勢和競爭力的有機農業為特色的主導農產品,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實現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
(三)阿爾山市生態工業應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生態型工業為方向,以創新為動力,提高產業層次,擴展產業領域,推廣清潔生產,注重環境保護,構筑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小企業優勢群體,培育高科技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推進工業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有效加速工業化進程。
(四)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的作用,推動生態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旅游業是阿爾山生態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依托一流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應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為目標,在環境容量許可和不破壞現有生態環境的前提條件下,發展生態旅游,逐步提升旅游開發品位和檔次。
三、以人為本,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生態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如何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啟迪健康的生態意識,誘導文明的生產消費方式。生態文化不是返樸文化,它在揚棄工業文化弊端的同時亦強調發展的力度、速度,強調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強調競爭、共生與自生機制,強調人類文明的連續性。
(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科技水平
牢固確立“科技興市”的主體戰略地位,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吸收、推廣和應用,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具有本市優勢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加快推廣綠色食品種養、加工、貯運、運輸、保鮮技術,引進高新技術開發好地熱資源和其他優勢資源。加快礦泉水、山野菜和旅游紀念品等優勢產品系列開發,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己優勢和特色的高新技術產品,使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增大,逐步加大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首先,應對阿爾山市森林、水、礦泉等資源的作用及潛力進行科學的評價和宣傳,不僅讓人們了解本市的資源優勢,更應該讓人們了解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草地、山野菜的再生是有限度的,過度的開發和利用則導致可再生資源的破壞;不可再生資源如礦泉水更應注意持續性開發和利用,以引起市民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的關注及憂患意識,樹立資源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其次是廣泛的社會參與。除了政府和企業的生態環境建設行為外,環境的保護建設還有賴于更為廣泛的公眾參與。一是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及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生態環保的普及教育。二是開展群眾性的環境保護和建設活動,并使之規范化,如在世界環境日和植樹節,開展植樹、森林撫育等活動。三是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可通過精心設計推出“阿爾山市生態旅游節”,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吸引國內外的組織、人士、學術團體到阿爾山考察、觀光,以此不斷提升生態環保的影響力。
四、立足長遠,加強生態社會建設
阿爾山是一個新興的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都處在起步階段,具有好規劃、好建設、好發展的有利因素,因此應立足長遠,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做到信息化、智能化、節約化、環保化,使社會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特別是人居環境也得到改善。
(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需要出發,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進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吸納國內外資本和民間資本,以項目為載體,使阿爾山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更多投入。以省道為主干線,“四個出口路”為骨架,旅游公路為重點,結合阿爾山經濟狀況和實際發展的要求,加強公路建設。做好“留水、節水、治水、用水”四個環節,實施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努力實現水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做好城市道路、集中供水供熱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園林綠化和經濟適用住房等建設。順應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潮流,進一步完善電信傳輸網絡、移動通信數字網、信息網、本地電話網。
(二)把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作為防治重點,加大對伊爾施鎮、阿爾山市區、五岔溝鎮及景區景點的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徹底治理各景區、景點的“白色污染”。建立各種切實可行的鼓勵和保護措施,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依法保護各種資源,健全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確保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使阿爾山市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不受污染破壞,確保城市生態安全。
(三)通過加強綠化、美化,構筑綠色阿爾山、森林阿爾山。應該經過科學的規劃,在整個市區建成縱橫交錯的綠化帶,在不斷擴大面積的同時,選擇適合本地區氣候條件的草種和花木,有針對性地在建筑物間栽植大型常綠樹,形成立體綠化效果,使整個城市掩映在森林之中,座落在綠地之上。這樣,市民們在享受著城市的美麗的同時,也必然增強其對環境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二十一世紀是人與自然開始走向協調與和諧的世紀,健康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這種在共同生存基礎上構筑起來的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和生態社會,是人類走向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的基礎和前奏。我們應站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制定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規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態景觀功能,在制定建設生態市的發展戰略過程中充分考慮與環境有關的各種問題,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統一規劃,嚴格監管,實現阿爾山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興安盟阿爾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