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這個春天,是中國汽車產業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穩增長的關鍵時期,亦是汽車工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有利時機。
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選擇這個時點,選擇北汽集團——這個中國汽車企業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展示其掌門人在前行進程中的探索與思考、堅持與夢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汽車企業及其領軍人物在2013年,會怎樣規劃自己的戰略,將如何去有效地落實自己的規劃,這些行動又將會有怎樣的結果。
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聚焦徐和誼以及北汽集團的2013年發展規劃,通過解讀北汽集團在現實約束下所進行的各種不懈探索和嘗試,可以給當下艱難行進中的中國汽車企業一份有益的啟發。

自主品牌后進者,這是一些據稱專家的人和忙著對企業定性的媒體對于北汽集團的最初定義,但,這絕對不是徐和誼的自我愿景。
而在事實上,隨著中國汽車產業深化調整的過程迅速成長,借勢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在不足3年的時間里,借助海外并購已初步構建起全價值鏈自主創新體系能力的北汽集團已經成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車E系列的成功上市,無疑正式開啟了北汽集團“借東風之勢,先萬里之行”的歷史征程。因此在2013年的春天,在這個瑪雅年歷中新世界元年的春天,本刊記者特別專訪了北汽集團董事長、北汽股份公司董事長徐和誼,請他為我們展示北汽集團在2013年的發展愿景,以及北汽集團關于未來的夢想。
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在中國的車企掌門人中,徐和誼顯然具有更強烈的競爭意識,以及更強烈的發展差距感。對于2013年,他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是,北汽集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在接受采訪時,徐和誼表示,過去的10年間,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產銷大國,然而,中國汽車產銷的“大好局面”卻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產能過剩、組織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調整相對滯后、自主品牌汽車競爭優勢不明顯、創新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正成為影響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剛剛召開的“十八大”,進一步明晰了“創新驅動發展、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產業發展戰略。因此,2013年,中國的汽車行業比以往更加需要轉型與升級。而在企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過程中產生的壓力,正是北汽集團2013年所必須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相比其他企業,習慣于從歷史的縱深來做出判斷的北汽集團,在企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方面,行動得較為迅速。早在2006年,北汽集團就提出了“走集團化道路,實VQKHDKs6+MEF+7VOgnW5pPjwQvukY86jKSjAwsBvPiA=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以及構建整車制造、零部件發展、研發、服務貿易和改革調整五大平臺的目標。一系列結構調整與升級轉型舉措的實施,推動了北汽集團的快速發展:2009年,北汽集團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北汽集團化戰略逐步成型;2010年,通過設立北汽股份公司,北汽集團實現了領導體系、管理體系的一次重大突破,全集團的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整合;2011年,北汽年銷量突破154萬輛,營業額突破2009億元,成為建國以來北京市首家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的市屬企業。
2012年,北汽集團產銷達到170多萬輛,實現產值達1820億元,銷售收入2100億元,北汽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個骨干企業,綜合經營指標排在行業第四,僅次于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如果單從銷量上說,北汽集團已經與寶馬集團(2011年銷量167萬輛)接近。
如何堅持?
“中國汽車產業的三大怪現象:一是有大企業但沒有大品牌;二是有大制造卻沒有大研發;三是有大引進卻沒有大出口。中國汽車產業要真正實現由大變強,就必須要形成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弊鳛橐晃徊粩嗟厍靶兄闹袊嚻髽I家,徐和誼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有著超越他人的深刻認知和清醒看法。
在徐和誼看來,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而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就要堅持技術立本,堅持自主創新,要善于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資源。他說:“具體到北汽來說,我們走的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多重創新之路。為打造自主品牌乘用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我們秉承‘開放創新、集成發展、掌握核心、保持領先’的研發理念,堅持高舉高打,通過收購薩博的技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屬于自己的全價值鏈自主創新體系,以高起點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端化自主品牌。”
在北汽的“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兩條主線,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雙輪驅動”,形成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能力,有效吸納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發展北汽自主品牌,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
徐和誼特別指出,汽車工業已經有百年歷史,但是它的產品技術、制造技術已經融入到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要求采用更多、更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去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使之變成先進制造業。因此,徐和誼告訴記者,下一步,北汽集團將重點發展汽車輕量化、智能化、電子化方面的技術,使中國的先進制造業跟上國際的發展水平。

需求突破的一年
2013年對于北京汽車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在徐和誼眼中,2013年亦被看做是北汽集團發展進程中,極為關鍵的一年。
對于時刻關注自主品牌發展的徐和誼來說,2012年上市的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車E系列,顯然只是一個傳奇故事的開端:E系列上市伊始就保持月銷量2000輛以上,截止到2012年11月底,E系列累計銷量達16850輛,成為當月A0級市場銷售漲幅最高車型,在該細分市場排名第四。
而在2013年上半年,北汽集團將正式推出在完成對薩博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后的首款中高端自主品牌乘用車——紳寶D系列。此外,承襲“越野世家”衣缽的B40也將于2013年全面上市,而這,對矢志走國際化中高端自主品牌道路的北汽集團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挑戰。
除了自主品牌全面發力外,徐和誼還表示,“2013年,我們將堅持合資與自主并重的發展戰略,持續在管理、研發、技術、人才等多方面深化與戴姆勒、現代的合作,開創北汽跨越式發展的新模式。”
不僅如此,作為北汽自主品牌發展核心載體的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也將迎來大考。據徐和誼透露,全面進入資本市場是北汽集團“十二五”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按照這一目標指引,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工作也將在2013年進入倒計時準備狀態。
發展的質量,是徐和誼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他衡量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標。“過去,整個汽車行業mNc3O7J3vSEK30D2bbW28RPLYtTUMbQv+2v+iDU3xBI=的發展方式都比較粗放,大家都把眼睛盯在銷量、營業收入這些硬指標上,而對于發展的質量、運行的效益、資源的消耗、勞動生產率等指標關注得很不夠,對于北汽來說,我們要在發展理念和增長方式上來一個根本轉變,即由單純依賴規模擴張的外延式增長,向以效益和質量為基礎的內涵式增長與外延式增長結合的方向轉變。我們北汽集團的目標不是全國最大,而是全國最強,我們要做國際化的企業,形成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制造出有口皆碑的高質量產品?!毙旌驼x說。
問與答
記者:2013年北汽將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徐和誼:其實十八大報告已經點明了,要靠創新驅動,不創新怎么轉變?北汽要考慮的是怎么把轉變發展方式落到實處。北京市提出要推動集成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與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四大潛力產業集群跨越發展。四大潛力產業,我們北汽就占了兩大產業。北汽集團整車集群除了處于核心地位的北汽股份公司,還有增城基地、銀翔基地、越野車基地、北汽有限等業務板塊。集團化發展是北汽的看家寶,在此基礎上北汽將考慮用集群化管理來提升集團整體發展速度。如乘用車集群、商用車集群、新能源集群、金融集群、國際業務集群、技術研發集群、通用航空集群等,用集群對業務進行分類管理。強化內部資源的融合與創新,在集團化基礎上更加強調資源與整合。如此完整的產業集群,在國內汽車集團還是不多見的。北汽的發展從未走尋常路,對于后來者,創新一定是發展的不二法門。
記者手記
一個沒有夢想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但是一個只有夢想的企業卻是沒有方向的?!白灾鲃撔?,打造自己的品牌”,幾乎是所有中國汽車企業的夢想。而在自主的道路上,中國的汽車企業一方面要負重前行,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地追求創新,且掌聲難得,噓聲易起。
“隱而不發,發則擊中”——謀定而后動的北汽集團,以其理性而睿智的現實抉擇,為當下喧囂而紛擾的中國汽車產業提供了另一種可資借鑒的創新模式和清晰路徑。
事實上,由北汽所開創的“自主創新模式”正在繼續,由“不走尋常路”的北汽在不斷探索、不斷思考中所創造的歷史,在今天亦繼續著其輝煌。而北汽在發展中所形成的果敢的判斷力和迅速的執行力,同樣適用于今天和未來的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