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民間藝術團從一輛手拉板車起家,扎根農村30年,創下平均每年演出500多場、為80多萬農民提供文化服務的文化市場神話。這就是蠡縣“光頭老楚藝術團”。
從一輛手拉板車起家
今年51歲的楚慶榮是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北高晃村人,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演出協會會員,祖父、父親都是搞曲藝的,受家庭熏陶,他幾歲就學會了打竹板、說大鼓,6歲那年隨本村俱樂部到省會演出,受到省委領導稱贊。初中畢業后拜本地一位老藝術家為師,經過勤學苦練,四十余年勤奮不輟,成為集說唱于一身的綜合性曲藝表演藝術家。他組織的“光頭老楚藝術團”每年演出500余場,深受百姓歡迎。談起藝術團的發展之路,他頗多感慨。
楚慶榮組團演出開始于1983年,當時他還是一個鼓書演員,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家小院、田間地頭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流行文化涌入國門,農民對文藝的需求也趨于多樣化,那一年,楚慶榮大膽嘗試,購置了幾樣簡單的音響設備,找了幾個會唱歌、能跳舞的青年,組建了蠡縣第一個歌舞團。
那時候下鄉演出是步行,拉一輛板車,上面裝著全部的演出設備:一個擴大機、兩個小音箱和幾個高音喇叭。下鄉演出近地方的要走幾個小時,遠的村莊得走大半天甚至一天,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吃自帶的掛面、咸菜和餅子。沒有舞臺和正規的演出服,鋪一塊地毯,掛兩個燈泡,跟著磁帶唱幾首歌,跳幾段舞,雖然條件差、設備簡陋,但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大受歡迎。雖說演出費用很低,但他們卻得到了極大的精神滿足,“群眾需要藝術,自己的路走對了!”
1985年,楚慶榮聯合蠡縣文化館志同道合的朋友,湊錢購置了樂器、燈光、音響等設備,并對演員進行了專業培訓,精心排練了一些節目,就這樣,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團成立了。在這之后的幾年里,他們的演出足跡遍布蠡縣大部分鄉村、集鎮,驢車、馬車、拖拉機、班車,都坐過,演出地點在村鎮小劇場或是廟會上搭的舞臺,每年演出能達200余場。
1996年,楚慶榮購置一部舊貨車并改裝成演出車,又招聘了一些慕名而來的演員,婚慶、祝壽、開業、促銷、慶典他們都去,這些場合參與的群眾多,覆蓋面廣,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有了演出車,演出范圍也慢慢擴大,博野、高陽、肅寧等外市縣和河南、山西、內蒙他們都去過,每年的演出能達300多場。
為更好地展現舞臺效果,2009年,他們又投資30余萬元購置了自動舞臺車和比較先進的燈光音響設備,同時購置兩臺依維柯作為演員的交通工具和演出后臺,在同類型的演出團體中脫穎而出,每年演出達500多場,可為80多萬農村觀眾提供文化服務,年收入180余萬元,為30余位鐘愛藝術的人才提供了發展平臺和就業機會。
做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
看到農村這個需求巨大的市場,許多大大小小的演出團體也應運而生。百花齊放當然好,但是楚慶榮認為,藝術演出,不僅僅要有樂,更要有教。編排一臺節目,不僅要演給群眾看,還要引導群眾變,通過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形式,把黨的富民政策、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念宣傳到廣大農村。為此,他在節目的創作和編排上狠下功夫。
他們成立了由楚玉甲、楚慶榮、劉振國等人組成的創作小組,學習政策,緊跟形勢,深入群眾,體驗生活,創作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相聲、小品、快板書等節目,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非常受農民歡迎。如西河大鼓《雞飛蛋打》,通過一個養雞致富的農民因為賭博破產的經歷,告誡人們遠離賭博,讓人警醒;山東快書《摔碗記》,通過新媳婦巧妙規勸婆婆孝敬老人的故事,當場讓北高晃村一對嫌隙多年的婆媳深受教育,握手言和。
為更好地發揮宣傳作用,他們還積極和政府機關、企業合作,幫助進行政策法規的宣傳和企業文化宣傳。為達到宣傳效果,他們一起研討如何創作既有教育性又有觀賞性的節目,讓合作單位和觀眾都滿意。幾年來,他們和司法、公安、計生、交警、電力、電信、銀行及花炮廠、汽修廠等幾十個單位、企業合作,深入鄉村巡演,讓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雖然屬于民營團體,也經常參與農村一些婚慶、開業之類的商業演出,但楚慶榮十分堅持原則,那就是自尊自重,健康發展,堅決抵制低俗的東西,不在金錢面前丟人格。30年來的發展壯大和群眾的歡迎足以證明:喜歡低俗節目的觀眾只是極少數,只有健康的、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藝才是人民群眾真正喜歡和需要的。他們的堅持為當地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贏得了觀眾的尊重,也贏得市場。
群眾滿意是不懈的追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網絡的普及,農民的藝術欣賞品位越來越高。為了保證節目質量,他們隨時關注流行趨勢,調整節目內容,力爭達到多樣性、趣味性,不守舊、不落伍,有創新和提高,并經常上省進京,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并請河北省曲協主席、著名劇作家崔硯君做顧問。
演出場次多,排練時間少,他們就利用路途中和演出間隙見縫插針練習和磨合,盡力演好每一個節目。對演員既悉心照顧,又要嚴格要求,對有上進心、進步快的演員給予獎勵,對業務水平差又不思進取的演員降低待遇乃至淘汰,使全團上下形成了創新趕優的風氣,保證了演出質量。
楚慶榮認為,服務農村就要把“服務”體現出來,和群眾零距離,對觀眾認真負責。30年來,他們幾乎走遍了蠡縣及周邊市縣的所有村莊,人們的評價是服務熱情、平易近人、易于溝通、演出認真。他的團隊開始叫“星光藝術團”,可觀眾印象最深還是楚慶榮的大光頭,親切地稱他為“光頭老楚”,他干脆就把藝術團改名為“光頭老楚藝術團”。演出還沒開始,他們就常常被觀眾包圍,演出完了意猶未盡的觀眾還不讓走。一次在博野縣楊莊的首場演出,劇團一進村就發現樹上、墻上都貼滿了標語“熱烈歡迎光頭老楚藝術團”。受到百姓如此規格的禮遇,每一個團員心里都熱乎乎的,也更加堅定了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信心和決心。
作為民營團體,楚慶榮深知:誠信敬業是發展之本。記得一次去阜平演出,路上堵車,天也黑了,錯過了演出時間,有人覺得去晚了怕主家不好好給錢,想打退堂鼓,楚慶榮電話里一聯系,對方說已經有兩三千觀眾在等。大家一聽,都說:再晚也要去,哪怕不給錢,哪怕只有一個觀眾,咱也不能失信。晚上九點多到達演出的河灘,三四千觀眾在黑夜里等了已有兩個小時,觀眾用手電照明幫著搭臺,有的勸他們先去吃飯。演員們說:飯不吃了,十五分鐘后開演!那天大家懷著感恩之情表演,觀眾懷著尊敬之情觀看,效果格外熱烈。
耕耘就有收獲,2005年該團創作的快板書《蠡縣頌》獲得保定市“五個一工程”創作表演一等獎,同年,楚慶榮在“北京天橋杯鼓曲大獎賽”中獲得了銀獎,2007年在“京津冀京東大鼓邀請賽”上獲得一等獎。該團藝術總監劉振國在2006年“全國笑星模仿秀大賽”上模仿趙本山獲得了絕對笑星大獎,經他創作并參與表演的小品《煙花贊》、《應聘》、《倆親家》、《女婿上門》、《我要安全》,快板書《女兒贊》、《情系東方紅》等曾參加國家、省、市各級演出,廣受好評。小品演員劉云也多次在國內獲獎。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