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持/何裕民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新發1000多萬癌癥患者中,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無轉移的癌癥患者中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療的成人和兒童中50%的患者感到疼痛;60%~90%的晚期癌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70%的癌癥患者以疼痛為主要癥狀。
何裕民談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民生腫瘤診療中心首席專家、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內科學”的學術帶頭人。
負性心理讓癌痛更痛
●本刊記者:對癌癥患者來說,疼痛是最令人煩惱的并發癥了。極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何裕民: 是的,而對醫生來說,癌性疼痛也是癌癥治療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資料表明:所有癌癥疼痛患者中,50%有中等程度或劇烈的疼痛,約30%的患者有劇烈的或難以忍受的疼痛。在我國,各期癌癥中,有51.1%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癌癥相關性疼痛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疼痛的特點是近期發作,病史短暫,有明確的發生時間,并能確認其原因的。如化療引起的胃炎、腰椎穿刺造成的頭痛。這種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明顯的疼痛行為,如呻吟、痛苦表情,或因掙扎而需固定,及心情焦慮或全身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體征,包括出汗、血壓升高和心動過速等。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超過急性疾患或損傷的一般病程,或合并慢性病變,在數月或數年內間斷復發的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
●本刊記者:引起癌癥患者疼痛的原因都是因為疾病本身嗎?
○何裕民: 不是。癌癥患者的疼痛遠較一般患者的疼痛更為復雜。因為不僅有一個癌的疾病因素,還有一個恐癌和恐懼惡化心理在作怪。癌性疼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由癌癥直接引起:如實質性器官內腫瘤生長迅速,造成包膜緊張牽拉;腫瘤浸潤和堵塞血管,造成局部缺血;腫瘤轉移至骨骼,刺激骨膜或引起骨折;腫瘤壓迫空腔臟器,造成梗阻、黏膜炎癥、壞死等;若腫瘤侵犯到腦、椎體或其他神經組織,更易引起疼痛,等等。(2)與癌癥相關:如癌癥引起的帶狀皰疹后的神經痛,癌癥侵潤骨關節引起的劇痛等。(3)與癌癥治療有關:如手術后、化療后及放療后的各種疼痛綜合征。(4)與癌癥無關:如癌癥伴發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腰腿痛,伴發肺部感染引起胸痛等。(5)與負性心理因素有關:不少癌癥患者的疼痛與患癌后所產生的負性心理因素有關,或原本只是輕微不適而因此被放大。這類疼痛往往有以下特點:時輕時重,癥狀加重時常與注意力集中有關;部位不好用常理解釋;或常表現為游走性特點;安慰劑有效等等。
身心同治,讓患者無痛生存
○何裕民: 癌痛的表現個體間有較大差異,與癌的種類、發病部位、發展程度、對重要臟器的影響、全身狀況、心理素質及經濟因素等均有關。但有一點,疼痛的研究早已確認:所有的疼痛,都有著心身兩元性。疼痛是一種生理心理反應。盡管其性質不一,疼痛程度不等,但心理因素或多或少地起著作用。有的起著重要的作用;更多的則起強化或弱化作用。
●本刊記者:心理因素對癌痛的治療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何裕民: 對于癌痛的藥物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多年來推薦使用三階梯止痛法。近年來,我們應用中醫藥制劑治療癌痛也取得了長期穩定的止痛效果,且避免了藥物依賴成癮等毒副反應。如果再同時合理使用心理治療,常可獲得最佳止痛效果。可以說,所有的癌痛患者都需要配合心理治療,而有一些患者是最需要“心療”的,這些患者心理治療甚至比藥物治療更為重要。(1)年老體弱的癌痛者:在臨床工作中,許多年老體弱的患者進行癌痛治療是十分困難的,每日所需的最佳治療劑量相當難以確定,今天給10毫克可能還疼,明天給10毫克就會出現過度鎮靜,昏睡不醒。還有的患者出現疼痛,在第一、第二階梯止痛無效以后進入嗎啡治療,但問題是注射嗎啡后半小時,便出現心衰癥狀和體征的加劇,難以實施藥物治療。這類患者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疼痛治療,是相對較好的方法。對這類患者,我們的經驗是以中醫藥止痛,特別是外敷止痛為主,同時,加強心理治療。許多老年患者經過調整后往往只在入睡前配合運用些嗎啡制劑。(2)鎮痛藥副作用嚴重者:有的患者平時即有消化道慢性炎癥、胃腸蠕動障礙及慢性潰瘍等疾病,或者由于長期的慢性消耗,長期臥床,反復手術、心情壓抑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每日的進食量很少,或者進食后不舒服。而三階梯止痛治療的任何一個階段的藥物都不同程度的有消化道的不良反應,再加上患者不可避免地大量服用其他治療性的中西醫制劑,使得臨床經常面臨一個癌痛患者時,他的胃腸狀況已經不能再承受任何有胃腸道刺激作用的藥物,尤其是嗎啡所帶來的劇烈嘔吐、腹脹、便秘等反應。此時,我們的經驗仍是以中醫藥止痛,特別是外敷止痛和暖胃養胃為主,同時,加強心理治療,包括行為干預治療。(3)嚴重的癌性疼痛者:對于嚴重疼痛的癌癥患者,任何詞匯都難以表達和描述他們所承受的痛苦。有人認為“如果抽象的疼痛感覺能夠具體的分級的話,癌癥所產生的癌痛肯定被分在頂級”。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由于難以承受巨大的痛苦,許多患者伴有抑郁反應。有研究發現,癌性疼痛患者的自殺傾向與抑郁反應密切相關。所以在臨床上對于劇烈癌痛患者,應當重視心理問題和注意有無自殺傾向,聯合使用心理治療有利于緩解疼痛和改善心理狀態。
親情能舒緩疼痛
●本刊記者:對于癌癥患者的心理治療,親情也應該是比較關鍵的一部分吧?
○何裕民: 這點是肯定的。親情有時其實是最好的“藥物”。我曾治療過一個晚期乳腺癌患者,她出現了劇烈的骨節疼痛。已用盡嗎啡之類,初起有效,后無效,疼痛日劇。對于這種疼痛,我也真的無計可施。我每周抽兩晚去看看她,和她聊聊。同時,我囑其膝下四位千金,每人輪流陪夜;白天盡可能少用止痛劑;教她們一些簡單的止痛穴位,常常配合按摩,指壓等法。入夜前后,則加大止痛劑用量,配合運用鎮靜及安眠劑等,同時囑咐女兒們一直用手輕輕撫摸母親肌膚,借情感和肌膚之親密接觸,疏解患者不適,減輕其骨痛,因為通常骨轉移患者臨睡前后疼痛最為劇烈。沒想到,這一招還很管用。患者從此以后,每日能安睡幾個小時,直到臨終,走時還無多大痛苦,家屬也總算心安了些。
●本刊記者:作為家屬,在日常生活還應該注意什么呢?
○何裕民: 飲食。飲食是人體健康的基本要求,可以說不管患什么疾病,食欲良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癌癥患者受種種因素的影響,飲食往往成為影響其康復的重要障礙。消化道治療的患者術前受癥狀的影響不能正常進食,術后受自我認知的影響不能正常進食。化療患者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不能正常進食,疼痛較重的患者疼得無法進食。止痛藥的服用多少又影響了食欲。總之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在癌痛的不同階段,幾乎總能看到食欲不良,甚至嚴重障礙的情況。所以,家屬一定要想辦法幫助患者改善食欲,想盡辦法讓他們能夠進食,這樣才能增強患者的體質,提高抵抗疼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