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本草堂
羅大倫,原名羅大中,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兼任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主編,曾出版《古代的中醫》、《神醫這樣看病》、《這才是中醫》、《陰陽一調百病消》等普及中醫的書籍。
王孟英醫案
對于竹葉的功效,我們得從一個醫案開始講起。
清代醫家王孟英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溫病學家。王孟英的這個醫案是關于一個小孩的。
那個小孩只有5歲,患了外感病,發高燒,而且燒得很厲害。請來的醫生一看孩子發高燒,就用解表的藥,于是就用了柴胡、葛根等藥,想把小孩體內的邪氣給發散出來。結果這個小孩服完藥以后,病情急轉直下,開始抽風,甚至昏迷過去了。后來孩子醒了,但他只是睜著眼睛,卻說不出話來了。
孩子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孩子的母親多年孀居,她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可以想象是多么辛苦。這位著急的母親到處尋找醫家,哪位醫家治兒科病好,就托人去請。
后來他們家的一位親戚跟她說:“你找兒科病的醫生未必對,為什么呢?我們現在應該找擅長治溫病的醫生,小孩發熱這是溫病,是一種熱證,我們應該找能治療溫病的醫生來治病。”
這位母親一聽覺得有道理,就按照親戚說的求訪到了王孟英,因為王孟英是一代溫病大家,特別擅長治療這種溫熱之病。
王孟英去了以后一診斷,說之前的醫生用的都是溫熱藥,結果把孩子的肝風給引出來了。這孩子本來津液就不足,肝風一盛,所以他就昏迷了。津液為肝風所束,人體就沒有津液濡養了,他的病怎么會好呢?于是王孟英就開了一個叫犀角地黃湯的方子。犀角地黃湯里的犀角是清熱的,地黃是滋陰、清熱、生津液的藥,王孟英還加上了一味藥,就是竹葉。竹葉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竹葉是清熱、清火的。孩子喝了幾服王孟英開的藥以后,身體就恢復了健康。
竹葉的兩大功效
竹葉是歸入心、肺、膽、胃經的,主要有兩個功用,第一是清心利尿,可以清心火,把心火往下導,通過小腸,通過我們尿液,把心火給排泄出去。第二個作用是清熱生津,就是有熱病的時候,它能夠幫助我們清熱,把體內的熱氣向外透,保護我們的津液。
我們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有心火呢?心火往往表現在心肝兩臟上,表現在心的癥狀主要有舌尖紅赤,可能嘴里會生瘡,伴有心煩,尿液是黃的,有時候會發紅,而且小便的時候會感覺到灼熱痛。在神志方面會出現一些失眠、狂躁的癥狀。有以上癥狀的人,就說明心火旺,可以用竹葉治療。
竹葉治療熱性病
竹葉在我們治療熱性病的時候,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中醫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叫溫病理論,溫病理論是在清代的時候蓬勃發展起來的。溫病理論認為外來的邪氣中有一種溫熱之邪會侵襲人體,引起人體的一些熱象,就好像我們現在西醫經常說的,由病毒引起的這類感染性疾病。
溫病理論最大的特色是把人體的防衛系統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衛、氣、營、血。邪氣是從外邊一點點往里邊走的,出現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是由表及里的一個遞進的過程。邪在衛分是最輕的,如果邪氣進入到營血分了,人就會出現神昏譫語、意識不清的情況。
竹葉在治療溫病時應用得非常多,大多是用來治療邪在氣分證的時候,就是患者出現發熱、口渴、苔黃、高熱的情況時,這時就要用一些清熱的藥,把熱往外透發。竹葉就有這個作用。
上面講的溫病學家王孟英,當時有一個病人患了瘧疾。這個患者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就是寒熱交替進行,所以患者是非常痛苦的。很多醫生治瘧疾,往往認為寒熱往來是小柴胡湯的適應癥,就給患者用小柴胡湯了。小柴胡湯的特點是溫熱,用了這個溫熱的方子以后,患者的病情卻更加嚴重了。王孟英來了一看,說這是陽明氣分之癥,就是侵襲人的熱邪還在氣分。然后他就用了一個叫竹葉石膏湯的方子,這是張仲景的一個方子,主要的藥物有竹葉、生石膏、人參、粳米等。患者只服了王孟英的兩服藥,瘧疾就神奇地好了。
在那個時代,瘧疾是種很難治療的病。就連康熙皇帝患了瘧疾,御醫都治不好,但是王孟英卻治好了,就是因為他辯證準確。但是這個方子我們老百姓一定不要自己服用,要先找中醫師辨證,自己千萬不要亂用此方。
竹子其他部位的藥用
不光是竹葉,其實竹子從上到下都是能入藥的。我們把竹子砍成一段一段的,然后把中間放在火上燒,那么竹子兩端會流出汁液來,這汁液是一味中藥,叫竹瀝。竹瀝是一味大寒的藥,有清熱化痰的作用。竹瀝化痰的作用很強,它可以四肢百骸無處不到,能化除身體各處的痰。比如說有人患了呼吸道感染,在始終不能治愈的時候用上竹瀝,很快就能把痰給排出來。但是這個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竹子被蟲子咬了以后,流出來的汁液如果凝結成塊,也是一味中藥,叫天竺黃。天竺黃也是清熱化痰的,但是它偏重用于兒科。比如小孩因為痰熱突然昏迷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這味天竺黃,配合其他藥先給他化痰。
食之有道——竹葉的服用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喝到一種茶——竹葉茶,這個竹葉茶在我國也算是歷史悠久了。其實中藥有很多種服用方式,有的可以做成丸散膏丹,有的要熬成湯藥喝的,還有一種服用方式是作為保養來用的,就是代茶飲,比如竹葉的用法。
代茶飲在清朝的宮廷里經常會用。過去的御醫給皇上、后宮嬪妃們看病,開完了方子以后,宮中的人不愛喝,嫌藥苦。比如慈禧太后就說過中藥太苦,當時有一個叫力均的御醫,他就主張用西洋人的方法,熬雞湯給慈禧喝。慈禧一喝感覺特別好,他又給慈禧喝了點葡萄酒,慈禧就說:“我以前就害怕這些御醫,每當我身體有點不舒服,御醫一定會開一個藥物特別多的方子,熬那么一大碗極苦極濃的藥,一喝進去,我的腸胃就被填滿了,消受不了。”
因為后宮這些人不愛喝中藥,御醫就想了個方法,平時用于保養的中藥,他們就用開水泡了后,讓皇帝、嬪妃們代茶飲。代茶飲時藥味不濃,又起到了保健的作用,這是中醫藥的一種智慧。
我們在日常養生時,就可以用代茶飲的方法。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面臨的環境壓力也比較大。有人經常上火,比如白領們,我建議你們不要等到真的火發了,身體煩躁的時候再去治。
如果平時覺得自己壓力大,尿發黃了,舌尖紅了,就可以喝點竹葉茶。竹葉茶如何泡呢?用蓮子心3克,竹葉3克,然后拿開水沖,一般泡20分鐘左右,當做茶葉水喝。這種“茶”微微發苦,還帶點竹葉的清香,非常好喝。如果是喜歡喝茶的人,也可以把它們放到茶里一起泡了喝。竹葉和蓮子心可以把人的心火瀉出去,起到清心的作用;而且你會發現自己的小便慢慢地也清了,心也不那么煩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