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4歲,老公比我大24歲。我頂著巨大的壓力嫁給他,當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愛他。可隨著孩子長大,尤其每當他跟孩子在一起,別人都很自然的認為他是孩子爺爺時,我心里就很別扭。現在不但孩子不愿爸爸去接她,我內心也越來越不能接受他。我不敢想象,再過5年、10年、20年,我們會怎樣。這些想法我不敢對別人說,藏在心里很痛苦,我該怎么辦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是我真的選錯了嗎? 九江:段紅
年輕的你為何鐘情于父輩男人?是真愛?還是崇拜?或是潛意識里一種需要的補償和渴望?如今年輕女孩大叔控越來越不稀奇,拋卻貪慕虛榮、坐享其成的世俗指責,僅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分析,最渴望的就是最需要的,可現實生活中最需要的渴望往往不能帶來幸福,反倒引發更大的失落和失望。
童年父愛的缺失?
童年時父愛的缺失,會在潛意識里渴望父愛,尋找伴侶時也很難摒棄這種原始渴望,并且這種渴望也多來自于幻想。與其說找愛,不如說在尋找彌補內心缺憾的伴侶。因此,現實常會偏離幻想而讓你失望。不健全的人格,很難不陷入補償的偏差,補償的失落將帶來更大的失望。
◆行動方案:走出童年陰影。擺脫幻想困擾,找到自己的喜好。對于未婚的女孩,不要輕易拒絕同齡求愛者,打開心門,也許你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新鮮和樂趣。而對于已婚的女人,走出童年陰影,才能更清醒地理順自己與“大叔”老公的關系。
父親的無條件嬌縱?
習慣了父親的放縱和嬌寵,雖然年齡進入成年,但思維還是一個孩子。即使進入社會角色,感情上仍難擺脫童年依賴,習慣性地把愛轉向和你父親頗為相似的“大叔”。客觀講,老夫少妻未必不幸福,但前提是必須有健康的愛,不平等的愛難以維持,更會發生沖突或裂變。
◆行動方案:承認長大的自己。母愛是無條件的,父愛是有條件的。無條件的愛給予孩子溫暖,有條件的愛教給孩子愛的分寸。若父親未能給予愛的分寸,這種嬌寵就有可能混淆愛的價值,剝奪長大的能力。學會有意識地關注他人,可以幫助你走出狹隘的幼兒心理。
失戀后尋求保護?
曾經被年輕男孩傷害過,相信只有成熟男人才有安全感,此時心理也發生了南轅北轍的變遷。從前想找一個你愛的人,眼下認為找一個愛你的男人更實惠、更合算,因此難免不墮入以利益代替愛情的陷阱。一旦生米煮成熟飯,盡管對方無可挑剔,還是會感覺若有所失。
◆行動方案:不要帶著傷痕找依靠。一段感情過后,不要急于投入另一段戀情。傷痕的疼痛易產生選擇誤差,潛在的怨恨又易于混淆愛的分寸。也許療傷需要暫時的替代,但替代終歸不是愛情。愛的快樂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辛勤的播種,學會播種時,大叔的魅力或許就減弱了。
愛情的迷幻夢?
生性內向、敏感、心事重重,成熟男人深邃的眼神、神秘的微笑、復雜的過去都對你充滿吸引力。女人的浪漫往往來自于她的自戀,自戀又加深了她的浪漫,而她對大男人的迷戀多半就是這種浪漫情懷的產物。
◆行動方案: 拋開不實際的浪漫。自戀的女孩最好能有意識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以使自己的孤獨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得以化解。一味繾綣在浪漫里脫離實際,她的生活就不易展開,她自己也會因生活的狹隘而備感孤獨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