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有什么比春晚更能詮釋“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的辛酸了,事實上還沒出正月,這支爆竹就只剩下滿地殘骸,除了李云迪劉謙“找力宏”的公案還沒了結,其他節目已經被大家忘記得差不多了。席琳·迪翁被揭發假唱,李健的《風吹麥浪》被揭抄襲了陳百強,但這些都是茶水杯的風浪,因為是春節,娛樂記者也忙過年,愛看八卦的觀眾們寧可吃喝逛街搓麻將。
做春晚的人一忙大半年,臨到頭起到的作用跟爆竹差不多,這并不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但比起往年春晚扮演一個被人敲碎了膝蓋的大靶子,今年春晚收獲的批評聲出乎意料地少,至少到目前為止,除了微博上那條似是而非的澄清“找力宏”外,整個導演組表現都沒有失分,導演哈文體現出積極溝通的姿態,面對吐槽的寬容和大度確實掙得了不少同情分,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本屆春晚的平庸無聊和歷史遺留下的不招人待見。
哈文最勇敢之處就是放棄了趙本山,但郭德綱無法頂上,事實上在趙本山兩次缺席之后,大家漸漸發現,其實蔡明加郭德綱約等于一個趙本山的中間狀態,何況還有各種模模糊糊關于性取向的梗,把一批本來陪著父母祖輩看春晚的小年輕們興奮得夠嗆。

還是要感謝微博。畢竟已經連續幾年有人說,關于春晚的微博比春晚本身好看。往年都是網友自發吐槽,今年特別明顯的是,多個“段子手”率領的營銷大號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蓬勃,他們繼承了往年微博上的解密、吐槽和各種言之鑿鑿或捕風捉影的八卦作風,又有總結、分析和批量結塊的意識,他們的眼界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主持人之間的明爭暗斗,和各種或高明或愚蠢的植入廣告,當想象力和幽默感成為第一生產力,原本處于亞文化語境內的宅腐話題成為旗幟高高飄揚,在增加了傳統觀眾理解難度的同時,又拉進來一批新觀眾。
比如那些看到蔡明小品大呼“人形彈幕”的,一定是網絡視頻時代的中堅力量;而為“找力宏”high翻天的,也必定是性觀念開放許多的80后90后……觀眾們從這個隱秘的文字小圖搭建的簡陋舞臺獲得的信息量顯然要比各自守著電視機看到的多得多,而隨著各地衛視的崛起,觀眾也越來越覺得并不是除夕之夜伴著煙花爆竹看的那個才當得起“春晚”二字。大年初一幾乎同一時刻,江蘇衛視用合體了的“F4”對抗東方衛視的鳥叔、黃渤和“F4”成員言承旭的前女友林志玲,就算郎朗和李云迪攜手,恐怕也彈不出這種傷感與雞血混合的玄妙吧?
熒屏加微博里的春晚,才是適合最大比例觀眾的春晚,照顧到最大多數人的口味,讓喜歡郭德綱和熱衷“找力宏”的兩類人都有得看,有得談。這要求編導眼界不高也不能低,口味不酸也不能太辣,他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既要迎合別人,也得取悅自己。如果我們對春晚還有期待,可能也是希望成為懸念、成為秘密的人和事越來越多,有越來越多的意想不到,即便這些意外打擊到我們的觀看習慣。而有了微博,我們完全可以輕輕抹去主持人虛情假意的慰問,假裝看不到只能擠上大拼盤的民歌手們扭捏作態的獻媚。在這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平行空間冷艷地鄙視春晚,找到那些奇奇怪怪的點、犀利精準的解剖、冷酷而現實的八卦,不用給任何人面子,人人都講有趣的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