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燈燃燒的時候,燈芯都會有燒出的燈花。有像玉米的、有像谷穗的、有像麥穗的,也有像大豆的。像玉米的,自然暗示今年收玉米;像谷穗的便是收谷子了……
在我的家鄉萊蕪,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點起蘿卜燈。將蘿卜從地窖挖出,切成幾個圓塊,在每個的一個切面上挖個小坑,放上燈芯和油脂,在夜幕降臨的時候點著。每家每戶都要做很多個蘿卜燈,有的放在廳堂,有的放在廚房,有的放在臥室,有的放在畜欄,也有人挑著蘿卜燈放在自家祖輩的墳墓上。
放在廳堂的蘿卜燈,暗示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亮亮堂堂,平平安安;放在廚房里的,表明一年中有吃有喝,連年有余;放在臥室的,則是休息好,身體健康;放在畜欄里的,那么今年就要豬肥,牛羊壯;放在先人墓地里的,那么先人們在新的一年里就會明明亮亮,挺直腰板不受野鬼的欺凌。
蘿卜燈制作簡單,花樣繁多
蘿卜燈的樣式有很多,有直接切塊的半燈,也有整只蘿卜做的全燈;有粗糙不飾加工的,也有細刻雕花的。蘿卜燈樣式都要隨各家的心致了。心細愛美的人家,他們的蘿卜燈自然就講究了一些;忙碌不堪,不在乎的人家,自然就不用那么精細了。
點亮蘿卜燈后,大人們一般提著它照照小孩子的眼睛、耳朵、嘴巴等。燈光照到眼睛,眼睛亮;照到耳朵,耳朵靈;照到嘴巴,吃飯香……
蘿卜燈燃燒的時候,燈芯都會有燒出的燈花。有像玉米的、有像谷穗的、有像麥穗的,也有像大豆的。像玉米的,自然暗示今年收玉米;像谷穗的便是收谷子了;像麥穗的……
孩提時代,我最喜歡母親做的蘿卜燈。母親選一個又大又圓的紅皮蘿卜,去掉蘿卜芽,把蘿卜頭切平,讓蘿卜的尾巴朝上,放在桌上,然后在蘿卜的身體正中位置,畫上個小門口、窗戶等,便沿著圖案開始一湯匙一湯匙的挖蘿卜里面的肉了。等到可以看到蘿卜里面有足夠的空間燃燒和儲油,皮足夠的薄,光可以足夠地透映出來,再在門口上面摳上窗戶,那么蘿卜燈就快要做成了。
母親做的蘿卜燈自然是全燈了,她做燈芯更是有一套的。母親用火柴棍繞上棉花(這樣點燃的時候容易一些),然后將火柴棍的尾巴插在蘿卜燈的底座上。每到這個時候,迫不及待得到蘿卜燈的我已經提著油罐在母親的身旁等候多時了。母親接過油罐向里面撩入一大勺子花生油,油在燈芯上淋過,然后靜靜地落進儲油槽。這時,我就可以數算夜幕降臨的時間了。
蘿卜燈是我在孩提時代元宵節唯一的盼頭和樂趣
當外面有了孩子們喧鬧的呼聲,我便催促母親點上我的蘿卜燈。我提著它的尾巴,就瘋跑了出去。母親的叮嚀,漸漸地遠去。我的蘿卜燈和他們一比,準叫他們看了眼紅。
我的全燈通體紅亮,還可以防風。他們的蘿卜燈都是一些半燈,火光豆大,風一吹就滅了。這個夜晚,他們要點好多次,要費盡好幾盒火柴。我們幾個玩伴提著蘿卜燈,去山頂放坡火;去河灘照河魚,好不歡喜……有些時候,在放坡火的時候,也難免會把自己的棉褲給燒著;照河魚時,也會濕掉一雙新棉鞋。這些,自然也少不了大人的巴掌了。
那時候,正月十五的蘿卜燈給了我們無限的歡樂,也給了我無限的回憶。
現在,雖然家鄉還在點蘿卜燈,可全都是一些粗糙的半燈了,象征性地點三兩個的,有的人家甚至用電燈泡去代替,也有的人家開始用南瓜制作,味道也淡了很多。小孩子再也不會提著燈,去照照這,照照那,當然也不會去比誰的燈好,更不會在山頂放坡火,下河灘照魚了。那些快樂和蘿卜燈火已經隨時間遠去,它們也只屬于我的童年和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