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昂的音樂聲中,女孩子們互相擁抱,熱情親吻;她們孤獨地徜徉在路軌上,或者手牽手跳向高空。背景上通常是女孩們喜愛的粉紅色字體:獻給我的ABFFL(德語“此生最好閨蜜”首字母縮寫)。在因特網上輸入這五個字母,就能找到無數這樣的自制視頻。
“這是一種真實的‘最好閨蜜崇拜’。”慕尼黑語言研究學者馬汀·福格特說,“近幾年來,女孩子們的友誼變成了愛情風格。”兩人之間如膠似漆,沒有對方,一切都沒有了意義。因此女孩們在網絡上稱她們的“最好閨蜜”為“姐妹”、“雙胞胎”或“世界最好”,有時甚至是“我老婆”。
12歲的小女孩就已熱衷于此,她們在臉譜網上“關系”欄的狀態經常是“熱戀中”。如果父母不小心撞見這份戀情,肯定會大驚失色,細看下去才知道小女兒的心是被誰勾走了:莎拉、尼諾奇卡或約瑟芬。女孩們像慶祝結婚紀念日一樣慶祝她們相遇的日子,“你還記得嗎,親愛的?明天是我們的日子!”臉譜網上這樣宣告。“很多人都這樣做”,14歲的丹妮拉說,“有些人會一直說她們又一起做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和‘最好閨蜜’烤蛋糕什么的。”丹妮拉認為這很夸張,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最好閨蜜”——賽琳,她們已經在一起2年了。
2007年,這種親密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那時候福格特正給幾個小姑娘補習物理,在她們家的墻上,他看到了很多特別的卡片,上面是小大人們的驚天宣言——細心手繪上去的“我愛你”。從他的小妹妹那里,他認識了縮寫“hdgdl(我好喜歡你)”。這是短信一代的流行兒童問候用語,沒有任何實質含義。
這種熱情是怎樣出現的?福格特開始尋找答案。僅僅在當時深受喜愛的本地交友平臺location.de上,福格特就發現了給“愛人”的幾百首贊美詩:“你是如此漂亮,如此美好”,“我愛你,無法言傳”,“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活著的原因”。文字用心形符號“<3<3<3!!!”修飾。如今,“<3”已經成為這場運動的象征。老師們說起毫無顧忌地坐在對方腿上的女孩子們,家長們看到女兒寫給另一個女孩子的情書。
到底發生了什么?福格特認為,這種崇拜和因特網上的社交媒體同時出現,絕不是偶然。以前的友誼局限于小圈子,沒有人會知道好朋友之間短信往來的頻率和內容。然而在網絡世界,女孩子們之間的友誼成為完全公開的事情:所有人都在看在讀,每一句交流每一張照片都會出現在全班人乃至幾百其他臉譜網朋友的面前,他們每時每刻都可以了解到兩人之間友誼的親疏遠近。
研究者觀察到,利用公眾的往往都是所謂的“班級皇后”:她們怎樣調情,怎樣熱情展示對“最好閨蜜”至深的愛。一切就像一場友誼角色秀。在這個年紀,在如此廉價就能獲得的接吻友誼上,誰甘落敗?
福格特說,網絡為女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有著極大誘惑力的新型“表演平臺”,且“幾乎沒有一個女孩子能夠不對漂亮的頭像和煽情的語言著迷”。畢竟,如果這種熱情有所消退,全世界都看著呢?艾爾斯對緹娜新頭像的評論中,難道沒有厭煩的弦外之音嗎?為什么她不是第一個,而是等了三個小時之后再回復?每一次心不在焉和敷衍都是對爭吵和尖酸刻薄言語的邀請,對于潛伏著的情敵來說,也可能是個好機會。“女孩子們”,福格特說,“必須做好公關工作。”
“女孩子們經常在照片中表現出身體的親密接觸。”瑞士巴塞爾醫學研究員烏爾拉·奧騰李斯說。這種情色的考慮當然不是緣于真實的欲望,而是一種競爭的手段。她們用圖片記錄:她是我的!照片主題如出一轍:洗浴時的鏡子,逆光的兩個秋千,雙手做成的心形。有段時間,背景上一定要有軌道出現,因為它象征著永不分離。
18歲的塔瑪拉有很多記錄著她和她的妮娜之間美好時刻的照片,例如一張上面寫著“你們能拿走我的一切,唯獨這個女孩不可以”。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兩人毫不吝嗇牽手和擁抱。“其他人也這樣做”,塔瑪拉說,“讓別人知道我們是一體的很重要。”
大部分女同學都有自己的“最好閨蜜”。“我們幾乎每天都竭力宣稱我們有多么相愛,失去了對方的生活不可想象,沒有人能將我們分開。”塔瑪拉說。福格特已經熟知這樣的句子,“它們到處都是”。諸如:我愛你,你對我如此重要,我再也不能失去你(“不,不,不!!!”),我們一起經歷了那么多(她們可能只是又在一起喝醉了),你知道我們總是同甘共苦。
要用語言把這種情緒夸大地表現出來,不是易事。女孩們加上心形,將關鍵詞拉長,讓語氣越來越熱烈(“我愛~死你了<3”),這樣就出現了永不停歇的“愛~”。大膽的書寫方式是自我風格的體現,但是很快又會被無數人復制仿效。比如,深受喜愛的親昵語“親愛的”已經經歷了一場進化,演變出無數種生存形態,從“親耐滴”到“親~”。
這種潮流有其內在邏輯。元音經常被無限拉長,語言研究者福格特認為這是“女孩們在模仿她們說話的方式”,也就是喜歡像孩子一樣發出拖長的聲音,抓住一切機會撅嘴賣俏。此外,表現出嬌小漂亮的渴望也體現在無數自拍照上。女孩們拿著手機自拍,最喜歡的角度是斜下方,因為這會引起變形,造成大眼睛和櫻桃小嘴的理想效果。這些12到16歲之間的女孩經歷著一段過渡期:她們已經不是孩子,但也還不能算大人。帶著某種程度的憂郁,她們稱自己為“在校女孩”,在朋友圈狂熱地慶祝自由,因為她們清楚地知道這種狀態不會持久。
臉譜網上朋友們的贊美不再是長篇大論,沒有人有這么多時間。臉譜網上的信息更新速度太快,不是訓練有素還真應付不過來:時刻彈出的聊天窗口、不斷出現的朋友狀態更新和等待評論的新照片。
最重要的是誰能吸引關注。如果有人上傳了一張新頭像,卻半天沒有人評論,是非常尷尬的。在這時,最好閨蜜有了一個新使命。13歲的瑪麗說,她可以放心,她的萊安德拉五分鐘內就會寫條評論,占據沙發,熱情點擊“喜歡”按鈕,確保閨蜜不會被忽視。
臉譜網讓一個人的狀態變成了統計數據。朋友們看到我得到了多少評論和“喜歡”,這關系到地位和重要性。在這場競爭中,兩個好朋友就是一組,最好閨蜜也就是最勤奮寫評論的朋友。對成年人來說,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些年輕人難道沒有別的事兒可做了嗎?
批評家們經常指責年輕人缺乏真實的挑戰,沒有人教教他們,要在世界上立足什么才最重要。那么他們把全部精力花在虛擬的舞臺上,也就毫不奇怪了。因特網簡直就是為此而生的,它為目標群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服務,最好閨蜜可以不間斷地黏在一起。她們有智能手機,可能在早餐開始前就開始了第一段談話,從放學之后直到睡著。這樣,網絡技術創造出一種緊密聯系的感覺,與此相比,余下的世界顯得非常不真實。
只有在其中一個女孩真正愛上一個男孩,這種共棲關系才會結束。“世界最好閨蜜”的游戲也宣告壽終。盡管女孩子可能在14或15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男友,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什么。“這個年紀有個男友的最大好處是,分手后可以在最好閨蜜那里痛痛快快地哭一回。”福格特說,“這樣,兩人又有了一次同患難的經歷。”
網絡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友誼也有了新標準。真正的朋友應該經常開心地擁抱,即使她們才剛剛分開了兩節課的時間。在女孩子中,擁抱成為打招呼的常用方式。相比之下,男生之間的友誼則很少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對他們來說,雖然也會說“最好的兄弟”,但是少年們不愿意冒被人說成是同性戀的風險,女孩們則幾乎沒有這樣的擔憂。她們把親吻、坐膝、牽手這樣以前極度親密的動作詮釋為偉大友誼的姿勢。
這樣世界變得更加難以理解了。在塔瑪拉班上,兩個女孩開始了同性戀關系。“我們很久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塔瑪拉說,“她們看起來和我們都一樣。”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