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歲的奧地利人威利巴特·胡赫是一名業余吉他手,不過,他真正的身份是蘇黎士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一名心理學家。胡赫花了30多年的時間研究幽默這一主題。過去,他一直在研究類似笑氣會不會真的令人發笑、發笑對人體健康有何作用這樣的問題。現在,他和同事們正在進行的一項課題可以說十分嚴肅、大膽甚至有些冒險——怎樣令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幸福?
今天他接待的客人名叫納斯格勞。納斯格勞問,您最喜歡的笑話是什么?胡赫呆呆地看著客人的臉——我沒有最喜歡的笑話。回答完這個問題,胡赫嘆了口氣。胡赫認為笑話這種東西對生活的積極作用被人們夸大了。可是,每一個來找他的人,總會提出這個問題,然后一臉期待地看著他,像個小孩子般等待著一個確定的答案。
說到“幸福”兩個字,胡赫的表情變得異常認真。這個身材魁梧的男人,身穿一件休閑外套,留著灰白色的大胡子,說每一句話前都要深思熟慮一番。胡赫將身體往后仰在椅背上,慢條斯理地說:“我們所說的‘幸福’,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幸福,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學。人生就應該朝氣蓬勃、積極向上。而影響積極人生的并不只是幸福,而是五個因素:愛、感恩、好奇心、樂觀與行動力。”根據他的觀點,我們擁有的這些因素越多,人生就越幸福,對生活的滿意度相應也就越高。“這些性格優點與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胡赫說。
然而問題在于,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這些優點,因為這取決于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個人經歷。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像鍛煉肌肉一樣,針對性地去培養這些優點,有意識地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更開心呢?
胡赫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和同事們一起推出了一項“蘇黎世人培養計劃”,這個計劃逐一對影響生活質量的各個性格優點進行專題訓練。該計劃的理論依據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多夫·彼得森構建的一個模型,在這一模型下,人的性格被分為智慧、勇氣、人性、正義、節制與中庸六大美德,繼而細分為二十四種性格優點,而性格缺點則未被列入其中。“也許這里的性格優點總結得還不完全,甚至有些分類也不是很正確,畢竟這個理論才剛剛建立幾年,還有很多需要補充完善的地方。” 胡赫如是說。
胡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二十四個優點中的五個尤為關注,因為這五個優點與人們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最為密切。在研究的開始階段,胡赫與他的首席助理首先著手一個問題,那就是,感恩、好奇心、樂觀與行動力這些性格是否可以通過鍛煉而加強。而對于第五個因素“愛”,兩人用“幽默”替代了它,因為“愛”似乎不是可以通過鍛煉就能加強的。
然后,心理學家們將178名實驗對象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進行了為期十周的訓練,兩周一次,每次的主題分別是感恩、好奇心、樂觀、行動力與幽默。第二組同樣進行了十周的訓練,不過,他們的主題是另外五個:感受美好的能力、創造力、親和力、好學與遠見。他們給予這兩組實驗對象主題各異的任務,讓他們就給出的主題進行討論。第三組則什么也沒做。
胡赫的研究小組讓前兩組實驗對象填寫了調查問卷并交給他們一些任務,希望借此對訓練成果進行鞏固。比如,針對行動力這一因素,他們的訓練內容是散步、聽音樂會、走樓梯。
不過,幽默這種能力真的能訓練出來嗎?胡赫的目光望向窗外,沉默良久。然后,他回答道:“能!”幽默訓練第一階段的任務,是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看情景喜劇,然后找出它的笑點;接下來,可以做一些文字游戲,在文字的世界里發現樂趣;再進一步,就要學習如何自嘲。對于訓練幽默這一點,胡赫是這樣說的:“人們不應該把幽默和樂天混為一談,樂天是天生的,幽默則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的。”
“所有試驗對象的調查問卷都已收回,每張問卷上都有8000道問題。”胡赫的同事普洛爾說。目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工作還沒有結束,但結果毋庸置疑——參與訓練感恩、好奇心、樂觀、行動力與幽默這五個因素的第一組成員,在訓練結束兩個月之后生活滿意度仍有顯著提高;參與訓練另外五個因素的第二組成員,生活滿意度有輕微提升;而第三組沒有任何變化。
這樣看來,訓練起了作用。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