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深化學習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會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觀點和實踐要求,打牢弘揚良好作風的思想基礎。要認真分析“四風”問題在本地的具體表現,找準問題,對準焦點,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要堅持從嚴從緊整風肅紀,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把整風精神貫穿活動全過程。要弘揚改革創新的精神,深化行政審批、財政預算、公務接待等方面體制機制的改革,以制度機制固化作風建設成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劉云山近日與浙江部分省直機關部門座談。
戲曲界一直是跟人民密切接觸的,無論是國家院團還是地方劇團,一定要拿出好戲,更要走到田間地頭,服務基層群眾。
——戲劇評論家劉厚生如是說。
學書法,首先要以書潤心。就是要多讀書,善讀書。通過博覽群書,使自己悟高古深邃之神境,明白書法與讀書、學養端行的關系。
——湖南省文聯主席譚仲池談他的書法觀。
作家不應陷入現實的泥潭不能自拔,必須學會進退有余,離地三公尺飛行。
——作家蘇童談現實主義寫作。
藝術創作中有自我“限制”一說,這個詞用得好,限制本身就是自我融化的一部分。我認為優秀的文化作品應該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力為前提的自由,是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著名喜劇小品表演藝術家黃宏談藝術創作。
搞藝術就像走鋼絲,單純往藝術或商業哪邊倒都是慘敗,只有立在中間才能走下去。我們走鋼絲的時候,手里不是拿著根棍子保持平衡,而是拿著傳單,這個傳單就是我們的理念,是我們想跟觀眾交流的東西。因此,我們在走鋼絲的時候,不是迎合觀眾,而是希望引導觀眾。
——青年導演陳暢如是說。
我從不把音樂局限在一個固定空間里,也不希望中國的民樂只是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賞,我希望所做的事情可以使中國民族音樂的平臺越來越大、視野越來越寬。
——著名揚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劉月寧說,音樂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
無論觀眾來自什么樣的文化背景,電影只要是觸及人們普遍存在的內在情感,自然能神奇地跨越文化界限。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最重要的是保證你的故事是來自內心的,之后再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闡釋。
——英國導演湯姆·霍伯認為好電影要與觀眾有內心的共鳴和交流。
真實的美術史、真實的文化史和真實的人文歷史是美術館、博物館最重要的生命靈魂,一個成功的美術館必須要關注全人類的文化和藝術史,如果不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對應著其他民族的優秀遺產和他們的文化藝術,那根本就研究不好中國的文化藝術,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對比之中界定清晰的。所以,沒有人類文明史上切片式的陳設是我們致命的缺憾。
——清華美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白明認為,國內美術館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完善自己的收藏。
書法創作文字內容多為古詩詞,創作時可借鑒刻字藝術創作方法,對準備創作的詩詞,首先反復閱讀,理解文意,因文而入情,動筆創作時寓情于筆墨之中。這同演員事先了解角色、臨演出前進入角色相似。
——書法家權希軍認為,書法創作與其他藝術是相通的。
無論多么宏大的主題,在藝術創作中都離不開生命的寫照與人文的關懷,藝術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反映人們精神需求、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質形態。
——導演陳維亞談藝術家的至高追求。
(劉建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