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一期《當代人》雜志《各子村有個新農文化社》的報道,我這個基層文化工作者也很想說幾句。
我認為,現在村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是精神生活還遠遠不豐富,幾乎所有的文化消費都在一臺電視機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約在一起搓麻將。也有一些村子,在幾位喜愛舞蹈、秧歌的村民帶動下,鄉親們尤其是婦女們傍晚或農閑時聚在一起樂呵樂呵,有的村子統一了服裝走鄉串村演一演,村民們都很喜歡。所以,我認為培養基層的文藝骨干很關鍵,這需要文化系統的支持,更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因地制宜培養當地文藝骨干,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由各縣、鄉鎮文化站進行培訓,可以形式多樣、靈活機動地進行,比如,每年春節期間來一次大展演,并且將文藝演出日常化,融入村民生活。
除了“新農村文化社”這樣的自發組織,鄉鎮文化站更應在農村文化生活中起到核心作用。它能選擇合適的方式把廣大農村中具有參與文化活動興趣和志愿的農民朋友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文化活動群體,組成業余文藝團隊。農村的文藝團隊,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水平。
鄉鎮文化站,是農村唯一的文化事業單位,肩負著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橋梁與樞紐。鄉鎮文化站能否以新穎的、健康文明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吸引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地抵制現代文化中各種消極的現象,有效地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廣大鄉鎮文化干部責無旁貸。
趙縣 樵夫
敬告著作權人:
稿件凡經本刊使用,如無電子版、有聲版方面的特殊聲明,即視為作者同意授權本刊及本刊網絡合作媒體進行電子版信息網絡傳播;本刊支付的稿費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