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道疾病在形成之前或在被明確診斷之前,常常有某些不適反應甚至是典型癥狀。然而,由于其常見和多發,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視,通常是直到病情嚴重到不能再拖下去的時候才前去就醫。這樣,往往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為了便于早期發現和診斷胃腸病,現將胃腸病的早期信號列舉如下,以便參考對照,自我檢查,早期發現,早做治療。
噯氣、呃逆
噯氣與呃逆是不同的。噯氣聲音“嗝——嗝——”作響,沉悶而悠長,間隔時間也較長,是氣從胃中上逆;而呃逆聲音是“呃、呃、呃”作響,尖銳而急促,氣從喉間發出,同時伴有軀干震動和聳肩。噯氣和呃逆,都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見癥狀,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必要時需行檢查。
惡心、嘔吐
惡心、嘔吐常見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幽門梗阻、肝炎等疾病。需行胃鏡、肝膽B超檢查,必要時還應該抽血檢查電解質、肝功能、腎功能等。
腹脹、腹痛
腹脹是胃腸道積氣,常可伴有噯氣、排氣過多、惡心等癥狀,可由多種原因引發,胃腸道炎癥、消化性潰瘍等均可引起腹脹。腹痛原因多,表現復雜,胃腸道疾病中急性胃腸炎多表現為急性腹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多為慢性腹痛。
如出現腹賬、腹痛,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電子胃鏡、結腸鏡及B超檢查,特別是急性腹痛更應該及時就診,以便排除急腹癥(編者注:急腹癥為醫學術語,指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癥狀,病情嚴重,必須緊急處理的腹部疾病,如急性闌尾炎、消化道穿孔、脾破裂等)。
便秘
便秘可分為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常因飲食、生活習慣、藥物等原因所致;器質性病變多見于腸道梗阻、腫瘤,可通過肛腸指檢、結腸鏡檢查確診。
腹瀉
腹瀉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超過2個月者為慢性腹瀉。急性腹瀉可見于感染或中毒所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等。慢性腹瀉可見于胃酸缺乏性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也可見于腸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還可見于其他一些因素。如沒有明顯誘因情況下,出現長期慢性腹瀉或急性腹瀉帶有黏液、膿血或伴有劇烈腹痛等癥狀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電子腸鏡、B超等檢查。
>> 鏈接
胃鏡:胃腸病的“偵察兵”
患者王某,女性,42歲。3月前晨起感惡心、噯氣、上腹部不適,進食后可以稍微緩解。來醫院就診時醫生建議其進行胃鏡檢查,但患者恐懼檢查,擔心不能忍受,拒絕進行檢查,一再要求先開些胃藥治療。服藥一個月后癥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但又過半個月后,上述癥狀再發,且伴有食欲減退,嘔吐多次。最后痛下決心,接受了胃鏡檢查。結果發現在胃角部位有一約2.5厘米×3.0厘米大小的潰瘍,經病理活檢為低分化腺癌,已到胃癌晚期,喪失了外科根治手術的機會。
胃鏡是診斷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最直接的檢查手段,對病情復雜、癥狀較重或治療后效果不明顯的患者來說,只有早檢查才能早診斷,早治療,否則極易耽誤治療時機。
40歲以上的人群應當每年進行1次胃鏡普查。有胃癌家族史或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腸化的患者在病情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最好也能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以便早期對病情進行跟蹤判斷,及時進行合理有效治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