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中醫醫院評審標準中,明確要求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成立“治未病”科,開展“治未病”服務。
其實,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通過及早干預,讓人不得病或是晚得病、少得病這種“治未病”的理念是醫患共同的目標。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炎”)是秋冬時節的常見病、多發病,且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有增加趨勢。近日,著名呼吸內科專家、博士生導師周向東教授通過本刊提醒大家,隨著空氣質量的不斷惡化,加強對慢支炎的認識,提前預防慢支炎很有必要。
周向東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呼吸內科學術帶頭人,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全國常委、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等職。長期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工作,對常見、疑難病的診治有豐富經驗,尤其對慢性氣道炎性疾病的治療有獨特手段。
家住江邊的周老爺子每天早晨7時許都要到湘江邊走一走,做做晨練。最近一天,周老爺子像往常一樣在江邊打起太極,做到一半明顯感到呼吸困難,緊接著便咳嗽起來,呼吸也越來越急促,其兒子見狀趕緊把周老爺子送到醫院搶救。原來,周老爺子是十幾年的“老慢支”患者,平時通過藥物控制都很好,但是近日來霧霾天氣導致他慢支炎復發。
根據社科院和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我國近期多次遭遇嚴重霧霾天氣,今年霧霾天數為52年來同期最多。看到這樣的報道,記者聯系到國內著名呼吸內科專家、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周向東教授,就霧霾天對人們尤其是慢支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影響和應對措施進行了采訪。
接受采訪時,周教授指出,霧霾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空氣中的懸浮顆粒,人在呼吸時很容易將這些懸浮顆粒吸入呼吸道,而這些顆粒表面容易附著化學物質和病菌,對人體的呼吸道(特別是支氣管和肺部)有極大傷害,易引起鼻炎、咽喉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病癥。同時也容易導致諸如慢支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情的急性加重,故此類患者更應注重‘治未病’理念,通過早期干預,阻止病情急性發作或急性加重。”
周教授介紹,慢支炎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表現以慢性反復發作性的咳嗽、咳痰為特征。慢支炎早期癥狀輕微,僅表現為咳嗽、咳痰,甚至有慢性炎癥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而無癥狀,故未引起多數患者重視。而晚期患者因炎癥反復刺激,病情逐漸加重,常常并發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若慢支炎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英文縮寫COPD),則不僅僅再是一個單純的肺部疾病,而是具有廣泛肺外效應的全身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慢阻肺位于心、腦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與人類免疫缺陷綜合征并列,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國流行病學資料表明,40歲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達8.2%,其中輕中度的慢阻肺患者所占比例高達70.7%,我國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數高達128萬。然而,目前的藥物治療僅以改善患者癥狀為主,在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方面作用有限。
因此,我們要早發現、早診斷,積極防治慢支炎,盡量避免其進展為慢阻肺。
記者問道:慢支炎危害不小,但其診斷率往往低于患病率,治療率也遠低于實際患病率。這是為何?
周教授說,慢支炎確實容易被忽視。究其原因,一是在慢支炎初期,患者癥狀不明顯甚至可能無自覺癥狀,疾病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于隱匿期,經過多年的進展才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二是人們的保健意識薄弱,未引起足夠重視,當出現癥狀加重后才意識到需要就診和行肺功能檢查,但此時往往已發展到了中、重度階段,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如何預測慢支炎及慢阻肺發生及早期發現、診斷以便于早期干預,是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慢支炎的診斷要排除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且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3個月以上,并連續2年。如果患者能在未出現肺功能損害或輕度損害時就及時發現,并采取干預措施,無疑可以減緩疾病的進展。對吸煙等高危人群及時進行篩查,也能為盡早延緩疾病進程提供時機。一旦疾病發展到重度和極重度的階段,即患者肺功能已經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等各種并發癥時,逆轉病程就很困難了。
慢支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遺傳性危險因素者,如出生時低體重、早產兒或兒時反復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有獲得性危險因素,如吸煙者及被動吸煙者,職業性暴露者,呼吸系統感染或過敏者;男性和老年人是本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社會經濟因素,如低收入、生活環境差、教育水平低、營養不良等也影響著慢支炎的發生發展。
聽了周教授的介紹,記者不禁咂舌,趕緊請周教授推薦預防慢支炎的方法。
周教授一笑說,也不用這么害怕,慢支炎也是可控可防的。根據中醫學“治未病”的觀念,控制危險因素,可有效阻止病情發作或加重。
◎戒煙是目前已證實可改變慢阻肺自然病程的唯一措施。
◎減少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物的暴露可減少有害顆粒對氣道的反復刺激。
◎接種疫苗。因為反復呼吸道感染也是慢支炎及慢阻肺發生發展的一大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證實,流感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危險人群呼吸道感染。目前國際上一致推薦對慢阻肺患者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通過適量運動鍛煉,如氣功、太極拳、呼吸操、定量行走等鍛煉形式以改善呼吸循環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呼吸鍛煉已證實對于改善肺功能有效,所以鼓勵高危人群學會做一些呼吸操,這樣可以改善肺內氣體分布,使異常的通氣狀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說到這里,周教授還特地推薦一套縮唇呼吸操做法:取坐位、立位或臥位,用鼻吸氣,并將嘴唇縮成魚嘴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緩呼出,吸氣與呼氣之比為1:2,練習5分鐘。縮唇呼吸可以延緩呼氣流速,減慢呼吸頻率,增加肺泡通氣量,改善缺氧情況,吸氣后屏氣2~3秒,可改善吸入氣體分布不均的狀態和低氧現象,并可以使部分萎縮的肺泡有機會重新張開。
縮唇呼吸也可以配合肢體動作,進行全身呼吸訓練。如選擇合適的塑料瓶,容量800~1000毫升,先深吸氣,然后含住瓶口,盡力將肺內氣體吹入瓶內,每次3~5分鐘,每天3~4次,可有效排除肺內殘留氣體,改善通氣功能。呼吸操鍛煉時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重癥患者可根據病情選擇合適自己的量進行鍛煉。
采訪最后,周教授告訴記者,由于一些舊觀念的影響以及健康宣教的不足,有些患者還容易把慢支炎和哮喘混淆。部分喘息型慢支炎患者除表現咳嗽、咳痰外,還伴有嚴重喘息,故以為自己就是哮喘,按照哮喘進行治療。事實上,哮喘主要是一種變態反應(即過敏反應)性疾病,而慢支炎患者則大多(約有90%)與多年吸煙密切相關,其本質不同,治療也不同。
還有部分人認為自己已有10余年吸煙史仍未出現咳嗽、咳痰,走路也不會感到氣短,沒有患上慢支炎,以后也不會患上慢支炎。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吸煙引起的呼吸道損傷十分隱匿,歷經數年可不被察覺,典型患者每日吸煙20支以上,煙齡超過20年時才開始出現癥狀,所以不要抱著僥幸心理,還是要及早戒煙。
(編者注:關于支氣管炎晚期并發癥——慢阻肺的相關知識,還可參閱本期第54頁“名醫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