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坐診老中醫 夏睿明
1924年生,早年拜師于名老中醫楊植樨、唐陽春門下學習歧黃之術,1958年始擔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及中醫教研室主任,重慶醫科大學教授,從教三十余載,行醫七十個春秋。現雖已近九旬高齡,但仍精神矍鑠,堅持每周坐診4個半天,風雨不懈。擅長內、婦、兒、皮膚等科之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
反復腹瀉伴腹痛抽搐
案例:患者女,56歲。1年前因飲食不慎出現腹瀉,經醫治后時好時發。腹瀉時大便呈稀溏便或稀水便,好時每天大便2~3次,差時每日大便5~6次,伴惡心或嘔吐,甚或出現腹痛,腹痛甚時則出現短暫昏倒或抽搐,昏倒時似有短暫之意識不清。西醫診為慢性痙攣性癲癇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就診時,面色少華,舌稍紅,白薄苔,脈緩。
方子:先服烏梅丸5劑,無效,且患者無口渴之癥。遂用肉桂10克,制附片、炙甘草、大棗、蟬衣、僵蠶、訶子各15克,黨參、烏梅各30克,白術20克,干姜12克,焦檳榔6克,水煎服。連續服用1月,瀉止,腹痛昏倒抽搐均未再現。
方解:該案為久瀉傷陰之象,非烏梅丸所宜。《傷寒論》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患者之腹瀉、昏倒或伴抽搐之病皆因于寒。蓋久瀉者,脾陽不足,寒從內生,至脾運失司而瀉,而脾陽有賴于命門之火溫養,病久及腎,需脾腎同治。于是用理中溫脾陽,附桂復命火,使脾運復職,水濕自運。輔烏梅養陰制燥,訶子收酸止瀉,檳榔止痛止瀉,蟬衣僵蠶解痙,藥中病機,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