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醫學中,患者從就診開始就有嚴謹的關于醫療活動的記錄,這就是病歷,非常重要。
而在中醫學上,也有類似病歷的記錄,只是中醫的記錄與現代醫學稍有不同,中醫的老祖宗把這種記錄叫“醫案”。最早的醫案可以追溯到西漢太倉長淳于意,他記錄了25個臨床治療的病例,都是自己醫療實踐的如實記錄。到了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有“小青龍湯加減五法”的記載,也是一個醫案。明清時期則出現了“醫案專著”,如江瓘《名醫類案》、魏之琇《續名醫類案》、《葉天士醫案》、《吳鞠通醫案》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古到今,中醫雖然留下了很多醫案,但沒有統一的記錄體例。到明清時期,有醫家開始意識到醫案記錄也要規范,如明代的喻昌就專門談論過醫案的規范書寫問題,他認為,醫案必須記錄“某年某月某地縣,人年紀若干,形之肥瘦長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潤若何,聲之清濁長短若何,人之形志苦樂若何……一一詳明,務令絲毫不爽”。他認為,需要記錄中醫學辨證過程中觀察到和歸納出的患者人口學情況、健康基本情況、病史和治療史資料、疾病的癥狀和體征表現、治療處理的思路和方法、治療過程中的變化、預后等內容。
中醫學在臨證治療時會因人、因時、因病、因地域、因疾病的不同有很多靈活變動的地方,也就需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從某種程度上說,中醫學的每一次治療都是一種個案,是難以復制的。因此,《古今醫案按》的作者余震說:“治療的原則和方法是有限的,但是使用這些原則和方法的巧妙之處卻是無限的,而醫案則能反映治療原則和方法,又能體現應用巧妙之處。”李齡壽在給《古今醫案按》作序時也說:“醫之有方案,猶刑名家之例案也。”中醫的醫案記錄和法學的案例一樣,法律標準是有限的,但是依據法律量刑時有輕重出入,醫案的作用也在于提供例案。這也正是歷來中醫學都非常重視對醫案學習研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