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公募,還是在私募基金界,莫泰山都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資深人士。“讓我們一起做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交銀施羅德基金的老員工大都記得時任總經理的莫泰山以前常說的這句話,而這一次,莫泰山在從公募界投身私募重陽投資之后,再一次選擇了辭職,自己單干。如果說莫泰山第一次從公募總經理的位置上辭職去私募,從某些側面折射出公募金融壟斷牌照的制度紅利走向末路,行業弊端漸顯外,那么莫泰山的再次轉身,又傳遞出什么樣的信號呢?
現年41歲的莫泰山為中國人民大學學士,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碩士。歷任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處長、辦公廳主席秘書、基金監管部處長。2005年,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成立,證監會官員莫泰山“下海”成為交銀施羅德第一批創業元老,后升任該公司總經理。莫泰山接手總經理之后,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排名,從第23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9位,躋身基金行業前10名。2010年底,莫泰山在交銀施羅德基金風生水起時離開公募界,投身重陽投資。早在2011年年底,重陽投資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近百億元,為國內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
莫泰山等基金經理彼時的辭職在基金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實,莫泰山等人投身私募和信托等行業,無非是他們看到了私募基金更為廣闊的天地,比如更加市場化、更能實現自我價值、受到的牽制少,等等。反之,公募基金在經過2006年、2007年那輪牛市中急速大發展之后,也積累了很多非理性的因子,比如公司治理結構問題一直未有明顯改善、大股東和經營層扯皮打架,凡此種種,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公募基金靠著金融壟斷牌照的制度紅利,日益顯現出不適應越來越市場化的資產管理。莫泰山的第一次辭職,反映出公募基金存在著諸多不符合職業經理人追求的地方,或者說沒有提供職業經理人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壟斷的金融牌照紅利,亟待打破。莫泰山的第二次辭職,恰逢新基金法即將實施,券商、保險資管、私募將可以從事公募業務。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公募的門檻降低、面臨的競爭加劇,混業經營的泛資產管理時代已經來臨。在諸侯爭霸的新時代,公募基金靠牌照資源過好日子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資產管理機構比拼的就是業績,就是品牌,誰能夠給投資者持續穩定地賺錢,誰就能發展壯大。
莫泰山的再一次轉身單干,就他個人而言不具有符號學的意義,但當更多的莫泰山們出現時,傳遞出的信號,對廣大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個更加市場化的資產管理市場。這樣的市場投資工具越來越多,產品種類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業績為王將更加彰顯。這樣的市場出現,對投資人而言當然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