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國外許多市場IPO業務幾近枯竭相比,國內市場在當前經濟放緩的環境下仍有近千家企業謀求上市,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國資本市場保持充足的信心。我們需要從市場制度體系方面疏通投融資需求之間的瓶頸。”2012年末,華林證券董事長薛榮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依然談笑風生,信心滿滿。
“薛總是有信心,不過我們今年的年終獎怕是沒有指望了。”看著這份報道,去年春天從平安證券轉投華林證券的一位員工苦笑道。
此時,距離薛榮年空降華林證券擔任董事長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么,以至于讓華林證券正在迎來史上最嚴峻的一次挑戰。
2012,薛榮年空降華林證券
2012年2月,媒體報道,原平安證券總經理薛榮年空降華林證券,出任公司董事長。自此,華林證券進入了薛榮年時代。
資料顯示,華林證券前身為江門證券,于1988年4月經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批準成立,是我國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之一。2003年2月經證監會批準同意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加至80700萬元,并更名為華林證券,深圳市立業集團入主成為華林證券第一大股東。
華林證券作為一家區域性比較明顯的小型券商,在證券行業中綜合實力一般。在2010、2011年監管部門公布的證券公司分類評級中,華林證券分別被評為C級和CC級。立業集團入主華林證券十年來,公司行業地位并沒有太大改變。2009年,市場一度傳聞國信證券有意收購華林證券,而時任華林證券董事長的段文清和時任總裁的李華強均系國信證券舊部。業界判斷,這與立業集團有意出讓華林證券股權有關。
2011年,華林證券經歷人事動蕩。原董事長段文清、副總裁蘇細強、總裁助理張冠宇等高管相繼離職。來自國信證券系的高管基本淡出。自此,國信證券收購華林證券的計劃宣告擱淺。立業集團投資總監宋志江代替段文清成為華林證券新任董事長。9e97c2285e3f865fe16432bf3c0f7a054536e16851d429a0347f6be3c2e753f2
不過,宋志江只是一個過渡性的安排。立業集團顯然希望能夠由一個證券界盛名顯赫的“大佬”掌舵華林證券。
據媒體報道,薛榮年起于草根,學歷也不驚人。他出身農村,據說少時第一個目標是“到城里給別人撿拖鞋”,他走出農門,成為原銅陵財經專科學校85屆畢業生。薛榮年早年曾就職安徽信托,2000年加盟平安證券,從投行部門經理做起,后任投行部總經理,2008年出任平安證券總經理。在他帶領下,平安證券投行業務迅速崛起,IPO市場份額近幾年一直名列前茅,投行業務收入成為平安證券最主要收入來源。
2012年無疑是華林證券招兵買馬、大舉擴張的一年,其中大部分人馬出自平安證券。整理媒體報道顯示,在薛榮年空降華林證券之前,陸續有大量平安證券投行部保薦人攜帶各自項目加盟華林證券。原平安證券總經理助理兼投行事業部負責人曾年生擬出任華林證券總裁,除了平安系人馬外,華林證券保薦人隊伍中還包括少量來自國信證券和方正證券的保薦人。而經紀業務方面,原平安證券經紀業務部門負責人賀志華出任華林證券副總裁,主管經紀業務。不過,有業內人士稱,賀志華并非屬于跟隨薛榮年跳槽,而是立業集團直接挖來的。此外,或許是出于完善企業戰略規劃的考慮,華林證券還從國泰基金挖來專門負責企業戰略規劃研究的柳士強博士負責研究公司發展戰略。
40個IPO項目陷入僵局,僅1家預披露
薛榮年出任華林證券董事長后,市場預期,華林證券將在A股市場IPO領域大有建樹。然而,2012年A股市場延續了2010年以來的低迷行情,IPO步伐大大放緩,并最終陷入停滯,這樣的局面使得華林證券2012年并沒有如預期在IPO市場中取得突破。
根據Wind資訊統計,在已經披露IPO審核申報企業中,華林證券擔任保薦機構的共有40家,其中生態潔環??萍脊煞萦邢薰竞吞K州蝸牛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兩家已經中止審查,沈陽變壓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在落實反饋意見中,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在初審中,鎮海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在輔導備案登記受理中,僅有浚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預披露。
儲備項目豐富原本是華林證券的優勢。但如果IPO繼續暫停下去,則這些項目可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于華林證券來說,壓力正在凸顯。
誤判形勢,戰略失誤
回頭來看,華林證券2012年大舉擴張投行業務顯然存在戰略失誤。
2012年,華林證券擔任主承銷商的項目一共有15個,其中增發項目3個,募集資金48.3億元,債券發行項目12個,融資108.5億元,整體市場占有率為0.34%,較2011年0.57%的市場占有率大幅下滑。在首發、配股和可轉債項目中,依然沒有實現零的突破(表2)。
經紀業務方面,華林證券同樣沒有起色。數據顯示,2012年華林證券在A股市場交易金額為2317.39億元,市場占有率為0.371%,這兩個數據較2011年3625.33億元的交易金額以及0.433%的市場占有率均出現顯著下降。
事實上,2011年華林證券的經營狀況已經在下滑。數據顯示,2011年,華林證券營業收入為5.5億元,同比下滑20%;實現凈利潤約2000萬元,同比下滑80%。華林證券內部員工稱,2011年公司支付了大量保薦人“轉會費”,實際利潤在8000萬左右。
與華林證券經營性指標的下滑相對比,采取高薪挖人,大量擴張投行團隊的做法導致華林證券2012年的成本進一步上升。
證券業協會剛剛公布的2012年證券公司經營數據顯示,114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94.71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329.30億元,99家公司實現盈利。知情人士稱,華林證券2012年盈利在6000萬元左右,真實利潤同比下降近三成。
造成這一尷尬局面,誤判形勢是首要原因。2009年以來,國內IPO市場異??駸?,然而,多數中小券商難以分享這一盛宴。平安證券投行團隊成為當時IPO市場中引人注目的一支隊伍。項目多、市場占有率高讓平安證券成為創業板、中小板快速擴容中的大贏家。不過,當時的平安模式也引發了一定的爭議,其保薦項目中也有不少因為各種瑕疵被否,甚至不乏造假企業。代表性的就是勝景山河事件,讓平安證券聲譽嚴重受損。這也正是平安集團對平安證券不滿的其中一個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林證券一攬子招募平安投行團隊,試圖快速躋身國內一線投行陣營,本身就是一種投機式策略。
平安甩“包袱”,立業被“忽悠”,薛榮年壓垮華林?
對于華林證券來說,龐大的保薦人團隊成了燙手的山芋。相對于華林證券的窘境,投行人員流失嚴重的平安證券反而甩掉了一個包袱。近期,有媒體報道,盡管行業普遍降薪,平安證券卻逆勢加薪。
華林證券控股股東立業集團其實也是中國平安的股東。截至2012年三季度,立業集團持有7882.91萬股中國平安股權,位列公司第十大股東。而平安證券又是中國平安的子公司。對于立業集團而言,從平安證券挖墻腳的做法其實未必明智。對此,有業內人士稱,自從國信證券收購華林證券計劃擱淺后,立業集團決心重新打造華林證券,重金打造投行團隊或許是被薛榮年模式所“忽悠”。當時媒體報道,薛榮年大舉招攬平安證券舊部時,“據傳其口號是‘不留下平安一片紙’,只要是平安證券的員工華林證券基本都接收,并許諾升職加薪。”
立業集團究竟出于怎樣的考慮選擇了薛榮年,我們不得而知。但現實的狀況是薛榮年正在“壓垮”華林證券。
當前,如何消化800余家企業排隊的新股發行“堰塞湖”,已經成為監管部門必須面對的難題。無論怎樣,800余家企業中或許會有相當數量企業無法如期在A股上市。對于華林證券來說,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況且,華林證券的實力、品牌與平安證券存在較大差距,薛榮年想要簡單照搬其在平安證券的模式,或許本身就是一條難以走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