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包括更早前積存下來的擬上市與IPO在審企業,目前已近900家,也就是市場時刻都忌諱與恐懼的“堰塞湖”。對此,其實毫無半點可供欣賞之蔚為壯觀的景色,只剩下隨時可能潰決崩堤的嚴重憂慮與幻覺。目前滬深主板各有175家及361家、創業板341家企業在排隊輪候上市。既然被投資人視之為具有高危可能性,似乎就有隨時可能崩決、潰堤之虞,其實這是完全多余的“杞人憂天”。
因為有被官媒多次贊譽為極其擅長調控藝術的證監會在此鎮守關隘,有IPO“核準制”的打死也不言放棄,不論尋租生意多么昌盛、欲進入IPO“圍城”的隊伍有多長,監管當局都不可能讓“堰塞湖”的險情發生。其實,只要IPO“核準制”一天不改變,業界有關“堰塞湖”高危險性之后果的種種揣度與臆測,不過都是人嚇人的忽悠而已。
去年10月和11月先后登陸A股的洛陽鉬業和浙江世寶,在上市初期被游資爆炒,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新股極受二級市場歡迎,且新股不會對二級市場形成抽水效應。但這是一個假象。官方對此有一個還算是客觀中肯的評價:叫做新股是宏觀上供大于求,微觀上求大于供。
“堰塞湖”就是宏觀上供大于求的最好證明,也的確給證監會帶來巨大壓力。其要想方設法分流這些源源不斷排大隊的企業,并開出各種藥方。比如降低赴港股市場以及海外上市的門檻與要求、鼓勵部分公司先去新三板及各省市的股權轉讓市場、還有去債券市場集資等。但很顯然,對這些久候多時的待審企業而言,分流藥方對其大多缺乏吸引力和興趣。監管當局之前同時還提供了其他幾條出路,但幾乎難以撼動IPO排隊企業離去的決心。
出于無奈的下策,監管當局這一次或許是不得不祭出“辣招”,采用財務核查的辦法,幾乎就等同于公開的強行驅離。證監會在上個月底就專門發出對其“財務報告專項檢查的通知”,重點的內容就有12項,包括:以自我交易的方式實現收入、利潤的虛假增長;發行人或關聯方與其客戶或供應商以私下利益交換等方法進行惡意串通以實現收入、盈利的虛假增長等。
到上周末,已經有7家正在排隊申請IPO公司識趣的“主動下場”。分別是:遵義鈦業,主板排隊企業中的福建安溪鐵觀音、浙江華正新材料、山東海力化工,以及創業板排隊企業中的北京電旗通訊、深圳華北工控、大連路明發光共六家公司撤回申請材料,以規避財務核查風暴的洗禮。后面六家企業均為2012年申報上市,分屬消費品(茶葉)、新材料、化工、信息技術設備及信息服務等行業。
其實,遵義鈦業的IPO運程實在太差。該公司的IPO上市工程曾被貴州省在2007年就被列為全省金融計劃重點工作之一,喊出了“力爭2007年底上市發行”的響亮口號。在2008年4月29日,其IPO發行申請已順利過會,但當年9月因遭遇全球金融危機,A股IPO全面暫停,公司上市遂進入停滯階段。2009年IPO重啟,但該公司因年報披露不及時未能趕上“首班車”。從當年順利過會到今天,歷時已近5年,創下A股IPO市場“過而不發”耗時最長的紀錄。
根據規定,申請上市的公司需滿足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純利均為正數的“上市條件”。遵義鈦業在等待正式發行的過程中,應該并未達到上述條件。否則,該公司已經拼搏了5年,怎么可能說撤就撤呢?有爆料指該公司“主營產品價格變化劇烈,海綿鈦價格急跌之后一直未能回暖,加之遭遇環保檢舉和公司內部管理問題等因素,導致公司上市失敗”。
擬上市公司之所以會形成“堰塞湖”現象,還顯示出,A股對這些擬上市公司而言,就是一個難得的集資福地。容易圈錢、尤其容易多圈錢,且各種監督、制約與壓力,包括在企業財務數據粉飾與造假等方面,A股都要比港股和海外市場容易得多,寬松、方便得多。包括很多擬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完全以內地為主,與海外絲毫不搭界。如果改為到海外上市,恐怕連看其作秀的觀眾都不會輕易給出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