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投資者,首先要明確,自己參與到市場中來到底是何目的。這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重要,有了明確的答案,才能明確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及心態,是否已經發生偏離。
答案無非有三種,一為理財,二為發財,三為工作。三個不同的取向,決定不同的思維,導致不同的作為,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投資者。
理財者,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保值增值,且先為保值,再為增值。此類投資者沒有好高騖遠的理想,不愿意冒險,卻也不貪婪高收益,因此對于投資的期望值不高,首先要安全,所以他們投資在股市的資金,只是個人資金的一小部分,賺了當然是驚喜,虧了也不傷大局。從而,股票大跌時,他們反而能夠拿的更久,或許套的更深,或許賺得更多。因為他們的低倉位及理財理念決定了他們的心態,窗外暴雨驟至,自己倒也可以閑庭信步,為何?資產配置上有安全邊際,買得起虧得起而已。
發財者,或許是這個市場中最為龐大及典型的人群,也是無數公募、私募、券商、莊家、大戶的衣食父母,股市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將他們吸引進來,用他們的錢,做自己的事情。而市場中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也只專為他們而講的。這類投資者,更接近于我們所謂的投機者概念,理念不重要,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發財,所以消息很重要,股評很重要。他們或許在本職工作中放棄了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理想,卻希望在一個自己并不了解的領域投入大量的金錢與或多或少的時間,只是為了一點讓自己成為神話的期望。他們或許經常糾結于買個什么價格的電視機或是冰箱,但在一只看起來很美的股票面前,通常能夠沒有絲毫猶豫的支出幾千、幾萬元。在他們看來,這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后者賺錢,就像前者花錢一樣確定,一樣容易。但令人驚奇的是,這卻是一群作風特別頑強的群體,無論受傷多重,只要有一點燦爛的行情,他們立刻恢復原狀,拿著剩余的資金,義無反顧的沖進來,讓人不禁感嘆,我們的人民是最善良、最淳樸的。他們抱著發財夢,拿出的甚至是自己的吃飯錢,訴求就不可能與理財者一樣。此種位置決定了他們的訴求極高,甚至是只能賺不能賠,如此之下他們的心態、情緒將會極其惡劣,已經難有做出理性判斷的希望了。更何況,放棄了在本職工作上的努力,卻希望在非專業的地方實現發財致富,這本來就是違反常識的了,真的難以理解,何以有如此多的前赴后繼者。
第三類從業者,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很糾結。光鮮亮麗是因為賺的是賣鏟子的錢,而不是挖金礦賣金子,所以投資收益多少一個樣,做得差了,雖有壓力,但畢竟虧得不是自己的錢,也就能多一分從容。好了自然更好,名利雙收。這群人是專業的投資者,經常會將自己歸到某一投資理念的門派之下,當然,多數聲稱自己為價值投資。但是專業的投資者,收入主要來自工資、獎金,而非投資收益。專業投資者,也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好,都能賺到錢。現在的市場,逐漸發展到狼吃狼的時代,專業也有翻船的可能,而且可能萬劫不復。所以悖論是,專業的投資者,卻并不為投資收益負責,而只對規模負責,自然可以扛的久一點,心態好一點了。當然,此類人也有自己的糾結,比如這樣的股市,如果不是從業人員,早就如敝屣棄之,哪里還有這樣的長情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