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須要回報股東,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鐵公雞”之外,應該不會有人要對此說“不”。否則,他最好應該去炒期貨。反正炒高炒低,只與投機客自身的虧盈有關,與回報等事項扯不上關系。至于企業分紅時,究竟是采用現金紅利、紅股、抑或還是轉贈股份之中的哪一種?則需要服從股東大會中多數人的意見,這也是分紅中的游戲規則。
證監會官員在2011年11月9日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為進一步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對股東的回報,證監會將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紅政策及其決策機制,并將立即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開始,在公司招股說明書中細化回報規則、分紅政策和分紅計劃,并作為重大事項加以提示。
但有太多的國內媒體對此罕有的表現出“一根筋”,竟然眾口一詞的將官方的這種“鼓勵”解讀成要“強制”分紅。二級市場投資人對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約束力、媒體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其實都奈何不了這些“鐵公雞”和更多只圈錢、少回報或不回報股東的惡行。
唯有當監管當局行使公權力,才會對上市公司的分紅回報與否,構成實質而有效的制約。因為公司上市后還會有一系列的再融資行為,如配股、定向增發,以及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等須向監管部門報批,這些才是公權力對上市公司的“硬約束”,才會對上市公司的分紅與否構成實質性的影響。
從正面積極的方面來看待這些媒體的誤讀,或許更多是有這方面的意思:當然是希望監管當局多管一些,管的力度再大一些。因為單靠媒體的監督和二級市場投資人的約束,顯然無法奏效、更無法對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形成抗衡力量,尤其是對那些劣習難改、厚顏無恥的“鐵公雞”公司。
郭樹清就任證監會主席后打響的第一槍,就是從監管當局的層面(這在過去不曾有過),強調并鼓勵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準確地講,這是一種正面的鼓勵,只是這種“鼓勵”帶有強制性影響與約束的意味。在官方的這些“鼓勵”的背后,其實還有一些從形式到實質的限制措施及內容緊隨其后,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喊口號。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分紅就是公司天經地義的一個“義務”。所謂天經地義和義務,就是指分紅回報股東是必須的、不得不做的事情,原本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但現實并非這樣。它不僅是一個問題,甚至還是“老大難”問題。A股中的央企和大國企,特別是那些A+H的公司,大多沒有這種問題。這或許與公司大股東、高管的信托責任感、公司治理與規范、以及公司內外部的壓力和制約有關;當然也有一些自覺自愿與高風亮節,至少在分紅問題上還是會替廣大股東著想的公司。對于后者,不論監管當局是鼓勵、還是強制分紅,都顯得多此一舉,他們過去一直做得不錯。
如果“鐵公雞”現象是一個很小比率,如3%以內,那么郭主席就任后打響的第一槍就是“小題大做”了。在A股現有2450多家公司中,最近三年連續未分紅的公司,保守估計,超過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最近五年連續未分紅的公司,應該超過200家;甚至還有數十家公司超過十年以上未分紅。這些公司肯定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或借口,搪塞及打發前來興師問罪的投資人與監管官員,并向后者大倒苦水。一則,罪不在己;二則,看上去他比竇娥還冤。
轉贈股份也被習慣稱作寬泛意義上的“分紅”。如果泛指“分紅”(含轉贈),則未分紅的公司要少很多。很多公司都喜歡用轉贈來回報投資人,這其實是在用投資人的錢來“虛假回報”投資人。在財務賬目的處理上,也是左口袋出、右口袋進,與公司的價值和股東權益提升毫無關系。但送紅股與轉贈股份兩者的最終結果,都是讓投資人持有的股份按比率增加了。尤其是投資人大多都“好”這一口(高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