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發起一項“死活讀不下去圖書”調查,讓人瞠目結舌。《紅樓夢》高居榜首,成為“最難讀”之書。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盡數在列,此外,《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尤利西斯》《瓦爾登湖》等外國名著“不幸”上榜。
對于這些中外名著,讀者讀不下去的理由主要體現在人物關系上。有讀者抱怨《紅樓夢》人物關系太復雜,完全記不清。之所以投票《百年孤獨》,是因為外國人名過分冗長。至于《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讀者嫌其篇幅太長。據了解,參與此次投票的多集中在“90后”和“00后”,從中不難看出,青少年對經典文學的排斥,閱讀逐漸走向快餐化和網絡化。
耐人尋味的是,讀了幾百年的書,到了今天怎么就讀不下去了呢?有專家認為,持續多年的“碎片化閱讀”和“輕閱讀”風潮,已經讓讀者無法適應大部頭名著,而遠離名著,將加劇閱讀質量的下降。
看名著,沒時間啊
讀書是遺失了的美好回憶,它引領人們的精神世界,引發人們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讓內心更為純凈。如今,將讀書視為一種生活、一種快樂的人已不多見。浮躁、張揚、焦慮、憂郁,從學界到商圈,從官方到民間,人文價值、人生價值自我迷失,能不導致“閱讀危機”出現嗎?
閱讀調查顯示,每年不讀一本書的受訪者在回答原因時,選擇“沒時間”的占43.7%。網絡調查也顯示,受訪者每天讀書的時間,不到上網和看電視時間一半的占77%。旅游、健身、影視、網絡游戲、舞臺演出可謂異軍突起,休閑的多樣化,確實排擠了讀書時間。
琳琳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目前在一家投資企業做管理。因為公司正準備上市,她每周要飛來飛去,根本沒時間靜下心來閱讀。她坦率地說:“別說像我這樣的‘空中飛人’,對于朝九晚五的白領階層,每天至少要工作7個小時,加班是各公司的常見現象,如果上下班路上平均1個小時,加上早晚餐的時間,哪還有時間看書呢?有時候想靜下心來讀書,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如琳琳所說,目前的知識階層多為腦力勞動者,勞累程度甚至超過體力勞動者。白領們上班時對著電腦忙了一天,下班后,還會有多少人有精力進行思考性的工作呢?這大約是導致人們不愿意讀書的原因之一。
上海一項調查顯示,83%的民眾不讀書的原因是書價太高。一位“海歸”說,“美國平裝書是9至10美元,是中國大陸的3倍,而美國人均收入卻是中國人的10倍,大陸的書價偏高。”事實并非如此,隨著出版行業區域壟斷性的增強,競爭越來越激烈。圖書的定價并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正常增長,大家經常抱怨各種物品都在漲價,但是圖書卻沒有漲價。5年前,一本300頁的圖書售價大約30多元,現在還是30多元。而圖書越來越成為娛樂行業的附屬產業是不容忽視的現象。在某出版社市場部工作的徐某告訴筆者:許多知名出版機構主要做明星書,真正學者的書只有中小出版機構才做。這也使得讀書越來越成為消遣,而很多大部頭的作品卻無人問津。
閱讀為功利,娛樂有其他
著名作家王蒙早在上世紀80年代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當代作家的非學者化問題,認為中國的新一代作家和20世紀初的作家相比,文化功底、學術修養都大為遜色。所以大聲疾呼,希望作家要做學問,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對于現在的青年知識分子來說,則是一個非人文化的問題,而不是非學者化。知識分子要有人文素養,這是起碼的要求。
隨著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快速發展的社會極大地豐富了物質環境,也激發了人們對于財富的渴求。心態變得功利,而忽視了精神的深度。生活壓力大,讓人們變得浮躁,很難靜下心來思考書中的要義,也很難有興致去探索哲學的命題。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將閱讀當成是獲取信息的途徑。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瑤瑤告訴筆者:“我每天都堅持閱讀,除了與幼兒教育相關的書籍以外,還會經常讀一些成功學方面的書籍,這對我的工作是有益的。空閑的時候,我也會讀一些手工制作和美食方面的書籍。”
與瑤瑤不同,在蘋果公司工作的張璽說,“也許你不會相信,我的信息量多從與朋友的聊天中獲取,看電視是獲取知識的另外一個途徑,在成長的過程中,大眾傳媒對我的價值觀產生了一些影響。”
書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本身還具備了很強的娛樂性。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方式的層出不窮,讀書這種消遣的娛樂性越來越暗淡。從事記者工作的小劉告訴筆者,名著如今很少看了,他覺得上網或者看美劇、看電影更有意思些。他坦言,古人以書為消遣那是沒辦法,誰叫那時科技不發達。現在人用視頻一樣能看名著,有聲音、有畫面,娛樂性比書強得多。
當然,人們遠離閱讀的深層原因還表現在“學而優則仕”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升學和就業成了國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學生形成有用的書就讀,無用的書不讀的功利閱讀觀。很多人把讀書當成某種手段,而非陶冶情操;一個人的閱讀量還與他對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相關。如果認為閱讀與自己的生存狀況關系不大,或者閱讀反而會影響生存狀況的改善,他就沒有閱讀的需求和積極性。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這無疑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只有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才能豐實自己,獲得世界的尊重。而讀書的前提,則是如何讓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網絡的快餐性
對于“死活讀不下去圖書”調查的真實性,大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學麗表示相信,但她認為調查的對象和代表的層面有一定局限。“如果這項調查在上世紀80年代,其結果可能正好相反。即使現在的美國,我想也不一定會有人喜歡讀康拉德、塞林格,甚至是暢銷書大王史帝芬·金所寫的大部頭作品。”孫學麗認為,真正喜歡閱讀名著的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而現在喜歡閱讀名著的人,除了少部分是出于純粹的熱愛,更多都是專業從事文學和文字工作的人。“如今是電子時代,閱讀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互聯網的方便快捷,手機的快速閱讀,微信短而精的文字,讓那些厚厚的名著乏人問津也很正常。”
在央企工作的小紀說:“上學時還會讀劉墉的處世哲學,畢淑敏的散文,工作后就很少讀書了。一是人變得懶散了,二是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即使偶爾饒有興致,也會讀一些電子書作為消遣,大部頭的書讀起來太累了。”
事實也正如此,即時的在線瀏覽正在取代傳統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數字時代,一些人有了博客就不看書,有了微博連博客都不看了。需要警惕的是,微博大多止步于提供信息,而較少涉及層次更高的知識、思想和理論,對于個人修養的促進作用有限。同時,在線閱讀以淺閱讀和快閱讀居多,由于缺乏思考,自然也不會有太多收獲。青少年依賴于電腦閱讀,容易產生思維惰性,缺乏思考和判斷能力。很多人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提筆忘字等現象。著名藝術家陳丹青不無擔憂:孩子以電腦為生,手繪、繪畫、素描等傳統藝術正在逐漸消亡。
記得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的心靈成長;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閱讀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改變。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要重復自己祖先經歷的過程,都要重新拿起圖書閱讀。和孔子、孟子等人的經典對話,才能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高度;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交流,才能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思想境界。《朗讀手冊》里面有一句話:“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我們要在它們消滅我們之前殲滅它們。”
當今社會需要共同語言,這就需要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經典。閱讀恰恰是形成共同語言和建立核心價值的關鍵。古代有云,“三日不讀,則面目可憎。”培養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應該是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
在日益現實和喧囂的社會,人們仿佛少了幾許情懷,幾多思念。走得太遠,便忘了出發的目的。克服功利主義,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培養文學興趣和文學修養,不僅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和厚度,還可以讓生活更美好。
人文閱讀,就像陽光照射萬物,就如雨露滋養心靈。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