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10歲進入河北省小百花藝術學校學習京劇長靠武生;2005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師從楊少春、曲詠春、周龍、張幼麟、馬玉璋、李金鵬等老師;2009年考入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少年時代的于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可謂順風順水,參加各項比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1年在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中榮獲金獎。2003年在首屆全國戲曲紅梅大賽,青少年演唱大賽評選中榮獲三等獎。進入北京京劇院青年團不久,他就趕上了京劇院推出的鍛煉青年演員的“魅力春天”擂臺賽,憑借長靠武生的一出難度頗大的戲——《伐子都》,被廣大戲迷所喜愛。2012年于泳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榮獲銅獎。于泳說:“我的運氣很好,能在進入劇團后就趕上登臺唱大戲的機會,是我的很多前輩不敢想的。”年輕的于泳生活中帥氣陽光,舞臺上扮相俊美大氣,有戲迷曾寫詩贊譽“于泳為戲而生”。
然而,讓于泳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在第二屆青年京劇演員(北京)擂臺邀請賽中的失利。為了參加這次的擂臺賽,于泳自己挑選了劇目《賺歷城》。《賺歷城》是現今京劇舞臺上不常見的武生重頭戲,是一出馬超戲,難度很大。它要求武生演員具備深厚的功力,唱念做打都要表現出色,演出中節奏、尺寸更要精準到位,不容一點閃失。《賺歷城》演出時的裝扮很多——靠旗、孝帶、馬鞭、劍、槍等,需要演員保持穩定,整個舞蹈和武打要自然流暢、舉重若輕、大方舒展、不留做作痕跡。
選擇這么難的戲作為參賽劇目,于泳是充滿自信的,他希望能夠挑戰自己,希望超越自己,通過這次比賽,完善自己的基本功,提高表演水平。比賽那天,前面有兩出武戲,演出的都是外地來參賽的同行,他們演得相當出彩,作為最后出場的于泳一直在后臺穩定自己的情緒。“我當時覺得擂臺賽是我們京劇院舉辦的,我希望我自己能為京劇院爭光。這種急切的心態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到上臺的時候,于泳還沒有調整過來,“上臺以后我發現我無法入戲,演的時候很空,沒有找到感覺。等到馬鞭纏上槍,槍掉到了地上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接下去,后面的戲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演下來的。到現在我依然不敢看我當天的演出錄像。”說這些話的時候,于泳聲音很低,這次表演的失敗讓他刻骨銘心。
《賺歷城》這出戲對于泳來說并不陌生。在大學的時候就曾經跟張幼麟老師學過。這次楊少春老師為他排練,更是不辭辛苦,反復給他說戲,一點點糾正細節的不足。“這出戲不像其他的戲,可以單練技巧。練習這出戲的時候,很多老師都對我說,既然練這出戲,最好每次都貫穿起來練,不要停頓。可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只要有一個地方練得不完美就貫穿不下去,導致我在比賽那天一出錯,就不知道如何接下去了。”在排演的時候,于泳做得很好,因此參賽那天他很有信心。“剛剛演出完的時候,我特別難受,非常懊悔,我想,我的心理素質就真的那么差嗎?我就這么不堪一擊嗎?怎么會出現這種失誤?”演出后,楊少春老師和于泳做了長時間的談話,分析了他失敗的原因,講了很多演出中出現的問題,但是更多的是安慰他,幫助他找回失去的信心。于泳說,“楊老師對我期望很高,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更是一個好老師。他幫助我走出了低谷。我覺得這次的失利是對自己的提醒,說這出戲難演,是事實,但不是我演不好的借口。演不好只能說明自己心理素質還不夠強大,基本功還不夠扎實,演出的經驗火候還不到位。
“演員在舞臺上演出,既要放松心態,也應當精神高度集中,用理智去控制表演。如果精神不集中,就不能使自己進戲,不能吸引觀眾,甚至會忘了調兒,忘了身段,破壞了戲的完整性;不用理智去控制表演,就會出錯兒。”于泳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失敗原因,他說,“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完全沒有感覺地上臺演出,這說明我還需要經歷更多的磨煉,說明我自己的表演還有很大的缺陷。擂臺賽是劇院領導讓我們年輕演員提高表演水平,提升藝術潛力的機會,同時也是讓我們找到自身不足、促進我們成長的一次鍛煉。雖然我在這次比賽中失敗了,但是通過失敗,我找到了我表演中的缺陷,從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站立起來,踏踏實實去做,一定可以做到更好。人生失敗了一次,就要告訴自己不能再在這上面失敗第二次。生命很短暫,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業,并且不斷進步,才能活得有意義。”
第二屆青年京劇演員(北京)擂臺邀請賽對于1987年出生的年輕人于泳來說,不僅僅是一次比賽,更是一次面對人生、面對事業思考的一次經歷,是一次痛苦的蛻變,更是他成長中的一次重要旅程。失敗,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我們期待于泳在未來的京劇表演上再現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