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理數”中我們將對小學中學過的數進行新的分類,并引入新的概念——“有理數”和“無理數”.那么同學們知道“有理”與“無理”的道理在哪里嗎?下面我就帶同學們一探究竟.
一、“有理數”和“無理數”名稱的由來
在西方,人們將許多幾何成就歸功于畢達哥拉斯學派, 但其學派基本的信條卻是“萬物皆數”.對此, 其學派成員費洛羅斯曾明確宣稱: 人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數. 因此,沒有數就既不可能表達、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這里所說的數指整數.分數被看成兩個整數之比■(m、n是整數,n≠0).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任何量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整數之比(即某個有理數),在幾何上這相當于說: 對于任何兩條給定的線段, 總能找到第三條線段, 以它為單位線段能將給定的兩條線段劃分為整數段.如:線段a=8,線段b=3,我們就可以找到第三條線段c=1,將線段a劃分為8段,線段b劃分為3段;若線段a= ■,線段b=■,我們就可以找到第三條線段c=■,將線段a劃分為21段,線段b劃分為16段.希臘人稱這樣的兩條給定線段為“可公度量”.然而畢氏學派后來卻發現: 并不是任意兩條線段都是可公度的, 也有不可公度的線段, 如正方形的對角線和其一邊構成不可公度線段. 由于畢氏學派關于比例定義假定任何兩個同類量可通約, 比例理論中的所有命題都局限在可通約的量上, 因而他們關于相似形的一般理論就失效了.“邏輯上的矛盾”如此之大, 以至于有一段時間, 他們欲將此事保密, 不準外傳.但是人們很快發現不可通約性并不是罕見的現象.畢氏學派的成員泰奧多勒斯發現, 面積等于3、5、6……17(4、9、16除外)的正方形的邊與單位正方形的邊也不可通約, 并對每一種情況都單獨予以證明.希臘數學中出現的這一邏輯困難, 被稱為數學史上的“第一次數學危機”.
無理數的發現, 暴露出有理數系的缺陷:一條直線上的有理數盡管“ 稠密”, 卻有許多“孔隙”,且這種“孔隙”多得“不可勝數”.這樣, 古希臘人把有理數視為是連續銜接的那種算術連續系統的設想, 就徹底破滅了.它的破滅,在以后兩千多年時間里, 對數學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不可通約的本質是什么?長期以來眾說紛紜.兩個不可通約量的比值得不到正確的解釋,而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數.15世紀達芬奇稱其為“無理”的數, 開普勒稱其為“不可名狀的數”.這就是“無理數”名稱的由來.
二、“有理數”與“無理數”的辨析
從無理數的產生過程我們知道了,那些可以寫成分數形式■(m、n是整數,n≠0)的數是有理數,而a2=2中的a不能表示成■(m、n是整數,n≠0)的形式,我們把它稱為無理數.但從小學學習中我們又知道數的分類還可以分為整數和小數,小數中又包括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又包括無限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這些數和“有理數”“無理數”有什么關系呢?
很顯然,整數和有限小數都可以寫成分數形式■(m、n是整數,n≠0),而無限循環小數呢?事實上,它也可以寫成上述的分數形式.
例1 將循環小數0.6化為分數.
解:設x=0.6,則10x=6.6.而10x-x=6.6-0.6=6,即9x=6,所以x=■=■.
故0.6=■.
例2 將循環小數0.018化為分數.
解:設x=0.018,則1000x=18.018,所以1000x-x=18.018-0.018=18.
即999x=18,所以x=■=■.
故0.018=■.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同學們是否感悟到:像0.6和0.018這樣的純循環小數化為分數時,分數的分子是它的一個循環節的數字所組成的數,分母則由若干個9組成,9的個數為一個循環節的數字的個數.
那么對于0.123和1.0456這樣的混循環小數呢?
我們可以將混循環小數先化為純循環小數,然后再化為分數,例如:
0.123=■×12.3=■×(12+0.3)
=■×(12+■)=■,
1.0456=■×10.456=■×(10+0.456)=■×(10+■)=■.
由此可見:無限循環小數可以化為分數形式■(m、n是整數,n≠0),所以它是有理數.而a2=2中的a又是什么樣的數?為什么它不能化為分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