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記得攝影組合 Petrovsky&Ramone被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在尋找一個出口表達自我”。2012年年底,“鏡像·韓家英設計展”在華·美術館展出了韓家英二十年的創作作品和收藏品,他以“鏡”呈“像”,用獨特的表達方式描繪出中國時代變遷的一段歷史,以平面構圖和色彩記錄了中國設計的發展履跡。
中國現在處于一個獵奇的階段,想擁有全世界好的東西,還有一種攀比的心態,只注重表面的東西。
讓傳統復活
一個設計者的理智與感懷
韓家英用二十年的時間實現了國內很多設計工作者的終極夢想——一枚枚摘下了中國設計金獎、香港設計展金獎、波蘭國際計算機藝術雙年展一等獎、捷克布爾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榮譽獎、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蜂大獎等獎項。這二十年里,我們在《天涯》雜志的封面上欣賞過他解構的漢字,從電影《綠茶》的海報中領略過他的慧心。在國外,他的作品被收藏于法國肖蒙海報博物館、德國海報博物館、丹麥海報博物館等國內外美術館和博物館;在國內,他也是藝術院校設計學子們奮斗的榜樣。
P:您說過中國設計要有自己獨特的理性,這個理性是指什么?
韓家英:因為現在中國設計界基本上沒有標準,混亂。大家也不知道什么是中國的標準。沒有傳統的傳承,其實中國傳統的東西,包括一些手工藝的技術沒有人重視,一代一代到現在就斷了。老手藝人很難找到,解放前手藝人是有這個傳承傳統的,經過這么多年的洗禮這些人都老了,如果再不做拯救就徹底沒了。
P:讓傳統復活,這估計很難吧?
韓家英:中國有自己的文化,你看了那些古老的有哲思的中國元素之后,它們會打動你。我們看西方東西是好看,確實好,但是很難進入你心里,為什么?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其實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已經沒有了。你看CHANEL就把法國民間的許多手工業者給雇傭了,國家會撥錢給他們,這就是拯救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法國和在意大利,從事古老手工藝的人非常多,但在中國,手藝人幾乎失傳了。
P:沒有電腦的時代,美編完全是手工畫設計稿的,科技發展到今天 ,設計師工作起來是不是更簡單了?這會不會造成設計者基本功的退化?
韓家英:我做個展的時候也在想,這些年我們的設計師越是了解西方發達國家的設計,越會覺得我們與西方的差距非常大。我來到深圳是1990年,之前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完全是傳統的膠版印刷工藝,設計師畫什么印廠就照排,那時候設計細節是沒辦法控制的。到了香港才看到了現代的照相排版印刷工藝,那時候要是和西方的設計相比的話差距非常大。當然也不是說我們有多差,事實上中國和西方的設計師使用電腦幾乎是同步的,所用的設備和技術幾乎都是一樣的。
P:這是拉平距離了。
韓家英:是的,拉平了設備的技術的距離。但是差距還是很大,我覺得中國現在的審美水平是下降了。
P:這是因為追求西化,而缺少對美的深入理解?
韓家英:怎么講呢,現在在創意上來說還比較刻意,中國現在處于一個獵奇的階段,想擁有全世界所有好的東西,還有一種攀比心態,只注重表面的東西。你用外國人的東西能把自己硬推到一個位置,但那是虛的,畢竟你是中國人,你設計的東西是給中國人用的,你生活的周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中國人,祖先給你留下那么博大精深的東西你為什么不琢磨?
反思中國設計
欲望毀壞審美,狹隘誤讀世界
在韓家英的辦公室里,進門右手側是一幅用馬的造型疊加起來的山水畫,這是他為法國愛馬仕櫥窗做的設計,正是這個設計讓他在2009年捧回了“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金獎”。地上陳列著他制作的陶碗陶罐等手工制品,書架及臺面上堆放著年代跨度長、類別跨度廣的書籍,除此之外,還有他20多年前的設計手稿……這些物件陳列在此,它們以豐富的圖像語言和年代氣息呈現著時代和生活的痕跡。
P:不久前看過您的個展,展示了您從1990年到2012年大部分作品,其中還包括過去的布票、糧票什么的, 90后的孩子根本都沒見過這些,做這次個展的意義是什么?
韓家英:今天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是能給你特別多機會和各種可能的一個世界,我們比任何一個國外的設計師機會都多無數倍,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嘗試任何事情,所以也恰恰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讓我能夠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我就是想透過這次個展,展現出整個社會的一個大變革過程。我希望把我們做設計這二十年的經歷用這種方式給呈現出來,同時也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用我現代的思維方式表達出來……它真實反應的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有些東西只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這些東西在一起展示,它所呈現出來的是這個社會的鏡像。
你看,通過這些收藏品,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審美之路,從古到今是在走一個衰敗的過程。另外一點,從視覺傳達上來說,其實我們國人從小審美教育缺失得非常嚴重。
P:為什么說中國審美在衰敗?國人審美是什么時候開始沒落的呢?
韓家英:其實大家都知道往古代上說,審美的鼎盛時期肯定是漢唐,那個時候是中國人最輝煌的時候。盛唐之后,尤其是宋以后中國就一直走下坡路,這也說明了人類的審美是和所處時代的生活水平緊密聯系的,經濟越發達,文化消費就越高,審美也同樣被拉高。
P:您剛才所說的中國設計界沒標準,混亂,那么對您來說,設計的標準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標準?
韓家英:說到標準,我覺得要從不同的層面來看。從設計層面來說,就中國目前來講,設計作品的功能性是非常關鍵的。不像西方,西方在這方面已經很成熟了,比如說大家在面對一個設計作品的時候,國外一個普通百姓的需求和設計師所要表達的想法都不存在標準的問題,而在中國做設計,可能這個標準的要求就挺高,因為大部分人在做設計的時候,僅對藝術有所追求,但對設計的本質把握能力還不具備。
P:這種標準的距離,是說目前我們的設計師過于追求西方的文化藝術,而忽略設計的功能性嗎?
韓家英:中國的設計師和受眾者更多的是關注西方設計中的文化和藝術,但缺的是對文化、藝術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覺得很多設計者連設計的本質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說在設計上還沒有入門呢。在中國,大部分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會過分的表現藝術化,但設計師本身對設計的本質和基本的把握能力并不具備,他們幾乎是不考慮功能性的,我們經常看的某些室內設計都會讓你覺得些莫名其妙,使用起來更不舒服。一個設計師,不具備生活經驗和專業知識,又盲目追求西化的東西,后果可想而知。
P:就是說設計者(尤其是空間設計師)首要應該考慮作品的功能性,然后再深入了解文化、藝術、審美等,是嗎?
韓家英:我們回到剛才說的功能與藝術問題,空間設計最基礎的就是其功能性,其次是藝術性,實際上中國好多設計者兩頭都缺,在西方大家都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會把藝術與功能混淆在一起,不會說因為好看了就不管它好不好用。好的設計是追求簡而美,而很多中國設計者的勁兒使過了。
P:您怎么看待創新這回事?
韓家英:其實我覺得中國還處在一個學習階段,什么都不懂就瞎創新。所有人都想有這樣一個要求,你搞設計怎么能模仿別人呢,但是你哪知道什么是新呢?你連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都不知道你卻想創新。創新的前提是你知道現在大家都在做什么,你想做個不一樣的東西,那叫創新。另外,創新也難,有些客戶他在審美上是缺失的,假如設計師不負責任,不懂審美,設計了一個不好用又難看的東西,而客戶他覺得我正好要這個,(客戶)審美的惡趣味,這是一個特別要命的事。設計師花心思設計好看的作品是很吃力的,因為我們生活周圍都是難看的東西。
P:在中國目前的設計氛圍在你看來是什么樣的一個狀態?
韓家英:我年前坐火車跑了一大圈。內地的火車站什么的,還是那種沒有經過文明洗禮的狀態,是那種野蠻的充滿了欲望的一個狀態,很可怕。其實更多的人他需要的是一種氛圍,就是說他要有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追求,很多國人眼里心里只有錢。生存沒問題的時候他就是把自己利益最大化了 。
P:那您的信仰是什么?
韓家英:其實我從小是受唯物主義教育出來的孩子,但是我覺得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了,我不是靠這種東西的支撐來生活的。我說的是社會上的大部分人可能他需要有這個東西。
P:對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韓家英:經驗和能力。設計師的經驗積累相當重要,你只有理解、尊重設計的本質,才能再造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美,一個設計師要永遠保持感動,要有尋找和探索的勇氣。
速描韓家英
生于天津。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系裝潢專業。曾任深圳萬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作品獲得包括評審獎,金獎,銀獎,銅獎及優異獎在內的13項獎。他設計的《哲學與國學》、《妙法自然》、《字象乾坤》、《天涯》系列海報,都可見現代設計中糅入了中國文化的經典元素:顏真卿、懷素的書法筆墨,出自道德經、易經的中國哲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