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是一種生活的審美情懷
P:你對文藝這兩個字是怎么理解的?
笛安:我覺得是一種“情懷”跟“態度”,簡單地說,把審美看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人從小面對的壓力是特別大的,在學生時代要考試、要高考,老師會在馬上要升學考試的時候說“主課我們要加課了,音樂美術就不上了。”我相信很多都有這種經歷,可能有的時候是迫不得已的,但有的時候難免會導致人變得比較功利。所謂的文藝的情懷就是沒有那么功利去把審美的一些東西和需求,當成人生最本質的事情。
P:那是指對藝術的追求?
笛安:不一定是藝術。我覺得生活里面有的時候會有那么一件事情也許沒有那么必要,但是因為我愛它,它從精神給我帶來其他的東西,那我就去做。我覺得這就是審美的態度面對生活。所以我個人還是覺得所謂的文藝的情懷是應該這種東西構成的,倒不應該說這個人在生活一定要看多少書,看多少電影。
人性的陰暗面,不可回避
作家這個職業,兩代人的意義并不一樣,爸爸李銳是一個傳統的文人,在他身上有很多屬于文人的責任感以及社會擔當,小說是應該有社會意義的。而對笛安來說,寫小說是一種藝術形式,“我創造美,創造閱讀的愉悅,僅此而已”。
P:我們都知道您父母也是從事文藝工作,你自己覺得對包括寫作、文藝方面的概念跟父母那一代人有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笛安:父母那一代人中,也是有個體差別的,所以我只能說比方講作家,可能在他們概念里面作家要劃等號所謂的知識分子。中國文人傳統的那種中國的良心,這可能是上一輩作家特別看重,他們的價值觀是這樣的。而對我來說作家首先內心里劃等號就是一個藝術家、創作者,他是一個藝術創作的行為。
P:現在的文藝工作者其實會是最想表達自己的一群人?
笛安:對,我覺得個人化應該是文藝的基礎。
P:有的人覺得文藝工作者多少在個人作品中反映一些社會和生活的陰暗面。你個人覺得呢?
笛安:我覺得所有的陰暗面都是人性的吧,這個你要是糾結到本質都是人性的陰暗面,所有制度的缺陷都是人性的缺陷導致的。所以你講所謂的陰暗面實際都和人性劣根性是有關的。我覺得并不是說一定要刻意的去展現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就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你也不可以回避。
小說應該是雙舊布鞋
作為最世的簽約作家,笛安的小說卻大多無關風花雪月,無關青春傷痛,而是現實的題材。龍城三部曲里,龍城鄭家的四個堂兄妹西決、東霓、南音和北北,探討著家庭倫理、人性的善與惡、痛苦與掙扎、寬容與無奈。
如笛安所說,我喜歡用自己覺得舒服的口吻,去敘述故事,文字不應該是那雙閃閃發亮的高跟鞋,而是一雙穿舊了舒服的帆布鞋。不論熱愛何種文藝活動,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并非矯情,或者無病呻吟。
P:你今年出了龍城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南音》,和之前兩部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笛安:之前那兩部可能我給自己設置的要求比較簡單,龍城三部曲前面的那兩部我要求的就是用好的方式要么講完一個故事,要么我成功地塑造一個人物。《東霓》里面我其實就要求做好一件事,寫好東霓這個人物。南音里面我的要求比較復雜,我想讓他更可能的去承載我想要說的東西,舍棄了很多小說結構內部的完美,這部算是三部曲里面最沉重的一個。
P:作為一個作家,風格具體會表現為什么?
笛安:其實所謂的風格指一個人說話的口吻。這個是沒有辦法學習也沒有那么容易改變的東西,這一點還是蠻奇妙的。作為一個作者,挺幸運的是我在挺早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講話的這種口吻,就是說一種讓自己覺得說話的時候比較舒服的表達方式。
P:有的年輕作家寫作給讀者的感覺都有點矯情,你怎么看?
笛安:至少我自己覺得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語言不應該是一個很美很昂貴看著亮閃閃的高跟鞋,恨天高十幾公分穿著走路你要小心翼翼。語言是這樣的,它應該是一雙你穿舊了、很不起眼的鞋子,但是你穿上以后你可以用跳舞,我覺得這才是語言跟小說應該有的。
P:一個作家區別于其他作家的東西會是表述的方式嗎?
笛安:我覺得是情感模式吧,有的時候一個作家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作家,甚至一個人他可以從事一行,就是說思想、深度、價值觀最終決定他走多遠。但是決定他能不能坐穩我覺得是情感模式的問題。就是他的那個情感模式是不是有異于常人的地方,就是確實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并且他能自己準確把這個不一樣的地方表達出來。我覺得所有作家都是這樣,如果你真的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你不需要任何的花俏,你只需要最準確的方式把你的不一樣表達出來,這個作品就是你的。
為當下打開另一扇門
P:作為《文藝風賞》的主編,雜志這種商業化的文藝載體,怎么權衡商業和文藝兩者呢?
笛安:首先雜志在欄目上面,你注意考慮讀者閱讀上的節奏,在選擇作者的這個問題上,用什么樣的稿子,我們倒覺得不會說每一篇都想讀者會不會接受這個東西,因為《文藝風賞》它的調性的設置,我們想用文學或者別的藝術形式的去討論一些現代社會的公共話題。
P:就是說你希望做一些引導?
笛安:沒有到引導吧,也用不著去引導,他是另外一種聲音,對年輕人內心直接的一種影響。比方說我們今年第一期做的主題寄生,針對的就是北上廣這些大城市里漂泊的這些年輕人。寄生看上去是一個比較文藝的討論,整合過后還是能感覺多他是在傳達一種大都市的一種孤獨感。
P:希望還是寫一些能引起共鳴的東西吧?
笛安:至少我覺得每一個人在寫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人沒有為市場寫,但是我覺得一個人在寫的時候,不希望有讀者,這個我不太信,這個有點夸張了。
笛安,原名李笛安,中國知名青春文學作家,為知名作家李銳和蔣韻之女,因作品暢銷,榮登“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和“2011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引發廣泛關注;獲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生于山西太原,曾在法國留學。《文藝風賞》雜志主編。2003年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姐姐的叢林》在《收獲》雜志成為頭條;出版龍城三部曲《西決》、《東霓》、《南音》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