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拷問人心,《王的盛宴》拷問歷史,《一九四二》拷問民族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拷問人性……是電影都要拷問點什么才能凸顯意義,還是中國電影必須如此才能確認價值?進而通過票房拷問觀眾的審美品位和道德選擇?
2012年1月29日,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和陸川導演的《王的盛宴》同期上映,首周末分別得到1.4億和4000萬元票房。而11月22日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雖然退出了IMAX檔,依然成功逆襲,以首周末1億、三周累計4.5億的成績領跑首撥賀歲檔。12月12日爆笑上映的《人在囧途之泰囧》首日即以超過3500萬的票房正式開啟賀歲檔的歡樂局面。這些票房之爭綜合起來,劇情、節奏也絕不輸于《搜索》。
都是通過歷史反思人性,不管是盛宴還是饑荒,饑餓的都是人性,本能的掙扎,原始的欲望,死亡的恐懼。而權力之爭,票房之爭,本質都是赤裸裸的利益爭奪——人性的黑暗如此。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說的也是人吃人的故事,只是披上了溫情的童話外衣,唯美的故事情節,驚心動魄的視覺畫面,同樣扣擊人心,只是想象的空間更加開放,所以好評如潮,被稱為今年首部“零差評”影片。
除了導演、明星、口碑,電影最終還是要歸到電影敘事上。國產電影的差距,多少還是跟慣性思維有關,主題先行。上映之前就被賦予過多政治隱喻,過度闡釋都容易被現實拖累,最后大家看到的刪減版總是有點意猶未盡或者言不達意,比如《白鹿原》。結構方式和敘事方式的嘗試也是對觀眾審美習慣的挑戰,很多觀眾就因為不能接受陸川的實驗,把《王的盛宴》看作了“精神病講鬼故事”。而《溫故一九四二》話題過去沉重,宏大敘事也難免歷史細節考據失誤的紕漏。
《王的盛宴》用倒敘、閃回的手段講述了秦亡漢立期間的主要歷史人物的故事,秦王子嬰、項羽、劉邦、韓信代表不同的階層人物的政治理想和抉擇?!兑痪潘亩返哪甏Y介石、地方政府、美帝也在災荒中做出代表各自利益集團的考量和權衡?!渡倌昱傻钠婊闷鳌返膬蓚€故事模本,跟在海中跟動物的生死決斗其實也是被擬物化了的人物獸性發作。怎么樣才能生存是片中人物考慮的,導演則通過挖歷史挖心理試圖引導我們發現人性的另一種可能出路。
至于這些影片,如果說有距離,也許不是境界的高低,而是表現手段的不同。期末考試成績就以觀眾人氣打出的票房為準吧。
王的回憶錄
在《王的盛宴》當中,出身鄉野的劉邦逐漸掌握權利,他的欲望與恐懼也隨之不斷膨脹,然而韓信的死并不是終結,發生在劉邦身上的故事不斷地重演,陸川試圖通過自己的電影讓歷史足跡走出黑色,他要向歷史發出自己的聲音。
類似《羅門生》的敘述方式,第一視角是劉邦,獨白一樣的口吻是虛擬,而且全場貫穿的是意識流一樣的胡言亂語,回憶也變得不可靠起來——只能說,這是劉邦自己的回憶錄。
韓信版本的回憶錄臨死前才展開,解釋他是因為一塊糯米團追隨了劉邦,卻沒說清打下天下之后為什么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后卻沒什么動靜,他到底有沒有野心?也許曾經有,但早就沒機會了。
項羽,這個自信爆滿的貴族,太小看屌絲們的欲望了。可以說是劉邦對毀滅的恐懼推動了歷史的進展,但當劉邦昏庸發饋,最后掌管宮廷的是呂雉。從一開始就她就努著力把劉邦推向“龍位”,種下欲望的種子,而她的嫉恨也在成長,之后就是收割果實的時候了,所以在劉邦生前死后各種清場謀殺就可以理解了。
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陸川的解讀,不失為一種嘗試,至少讓我們看到歷史人物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高富帥、鳳凰男、技術男……一走神還可以看到職場爭斗,后宮爭斗,豐富、填充了《史記》中春秋筆法略掉的細節或隱藏的無數真相。這是權力法則,也是生存法則,冷血殘酷,歷史延用到今天仍然發揮作用。
溫故1942
《一九四二》的敘事是閉合的,逃難災民、民國政府、美國人、日本兵……都被還原到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表現出來的麻木、絕望就像是系統設定一樣,難以改變。甚至我們這些70年后的觀眾,也難以再產生更多的想象和解釋。生命就這樣被放置到恐怖、壓抑的環境里,每個人幾乎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連生存的余地都沒有了。人生和社會的希望似乎已經被禁閉了,現在我們能質問的只是荒涼的為什么!為什么不反抗,為什么要賣兒賣女,為什么不救災,為什么要打搶……那么沉重得讓人窒息的為什么,最后只能從民族性、奴性去找根源。這是人吃人的社會,如果不吃你就會餓死,就會被別人吃掉——得出這樣的結論挺讓人絕望的。
其實災荒經常有,饑餓是民族的集體記憶,易子相食也是古已有之,早死早托生但歷史循環幾千年還是沒能沖破這個魔咒。是人性本惡還是善?
幻想與現實
參照三位導演在不同場合陳說他們的創作,各有風格和價值取向。李安一直強調怎么樣把電影拍得好看,讓故事動聽,畫面唯美感染人。他的電影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讀,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觀眾,讓大家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即便最后成年的派說出了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你也可以選擇相信現實或夢境。很多問題最后都能歸結為現實原因。但電影的本質不是教化,不是新聞聯播,不是紀錄片,大家花錢進影院是為了娛樂。所以,同樣的主題,怎么樣把故事講得好聽才是最重要的。太刻意了反而不如輕描淡寫來得實在。
李安稱:“我負責講故事,期望拋磚引玉引出更多可貴的情感?!?我拍電影,就好像把自己當實驗品一樣。其實是電影在拍你,因為受到電影的召喚,于是把它具象化,用影像表達給觀眾。你拍得再好,也沒有觀眾想象得好。”
爆笑囧途
徐崢首次執導并聯合王寶強、黃渤主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之后的風頭可謂無人能敵,三人組一路引爆笑點,丟臉到國外,無數笑料包袱大大緩解了大家年底將臨的緊張氣氛。12月12日首日上映至17日凌晨,票房已經破3億,成為首部首周票房3億的華語片。周六的單日觀影人次近263萬人次,超越《畫皮2》、《3D泰坦尼克》、《變形金剛3》成為新的單日觀影人次保持者,創下歷年12月影市最高開畫紀錄、首日票房最高的國產喜劇片紀錄,及周三開畫影片的最好成績三項紀錄。該片拍攝制作費1400萬,兩大主演片酬500萬,加上宣傳發行1000萬,依此走勢,有望成為華語電影史上最賺錢電影。演了多年喜劇的徐崢第一次當導演,就“坐著火箭進了億元票房俱樂部”!
延續《人在囧途》的公路片搞笑效果,三個喜感極強的喜劇演員首次聚首即迸發出非同尋常的喜劇效果。爆笑不一定膚淺,笑過了還有余淚的喜劇才是真正的擊中人心。從那些夸張的動作表情、忍俊不禁的臺詞,可以感受到那種無節制的搞笑后面各種心酸無奈,作為普通人所追求的存在感和堅韌、執著,讓人發笑之后更多是長久的無法言說的寂聊。其實,對于大多數走進影院的觀眾而言,看電影不過是一個文化娛樂消費,沒必要賦予太多道德或價值壓力,有故事情節、有視覺沖擊、有戲劇效果就差不多了,不就圖個樂嘛。至于草根或精英,每個人的觀后感不同或者找到了共鳴,感嘆唏噓,不過是把電影影射到了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尷尬或窘迫的時刻。很多時候,電影本來就是用來發泄情緒的,這是觀眾的審美訴求。但徐崢的處女作并沒有因此沒有節制地放任劇情發展,最后還是“屌絲成功逆襲”,回歸到純樸的生活哲學中,笑過之后,影片還隱約可見其人文關懷的厚度。
鳳凰評說
竇文濤
中國社會存在嚴重泛政治化泛道德化
有人講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觀,難聽點說叫一大俗。反倒是有一陣說中國電影拍崇高容易笑場,你現在要拍這種片子不太激動,而且大家容易冷,反而他說你看中國現在拍權力斗爭,拍陰險,甚至說中國演員演別的都不見得是世界第一,但是演陰險沒人比得過。而且這事是挺奇怪的,就說電影,你不管說它現在怎么衰落,但是在中國社會里,我覺得舉足輕重,美國真是不會說因為一部電影就翻了天了。你看在中國,如果我當領導,這確實電影要管不好,哪部電影價值觀出了問題??墒菫槭裁次覀冊陔娪暗脑u價上,存在著嚴重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就是一件事情非要給你聊到政治是什么?連一出租車司機都知道,比如說你一拍電影,這個題材能拍,這是什么信號?
馮小剛
認清自己民族的弱點不是壞事
跟王朔合作的《我是你爸爸》,比如說《月亮背面》,比如說《一地雞毛》這些片子,因為通通被槍斃了,我才開始走賀歲片的這個路,歪打正著我覺得挺好,那么過去的那些片子,其實每一次在拍的時候,也都在想《一九四二》這個電影,實際上這十幾年來,拍了這么多電影,形成了影響,它最終是為這部電影來服務的。賀歲片給我積累了大量的觀眾緣。到今天我可以說,所有拍的那些影片,積累的成果都作用到了《一九四二》這個電影上,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拍的那些東西實際上是為了這部片子而拍的。因為這個電影它沒有什么娛樂性,它就是給你看一個歷史的真相,或者說接近真相,這么一個比較嚴肅的電影,投2億多在這拍,如果不是觀眾對我有基本的信任的話,那投資人基本上相當于自殺。
陸川
藝術創作者應該感謝這個時代
就像沙俄時期的文學家從來不會去抱怨那個時代一樣,也是那個時代創造出了偉大的作品。我們所有的藝術創作者真的應該感謝這個時代。我們不希望領導覺得電影是能夠改變社會命運。我永遠覺得電影就是電影,而且生活上有些負能量就是需要通過電影這種渠道,在一個小黑屋子里看完了哭完了,發泄完了,好好生活去。我自己實際上是一個技術控,電影的技術控,第一這方面我肯定是特別熱愛去追求細節和真實,但是要談一點理論上的事,因為我覺得真正的意義是要放在現實中,一個具體的環境和年代中間,一個非常具體的人物身上,這個意義才會真正的放大?!锻醯氖⒀纭肺覀兙褪且蓝⒊h之爭那個年代,所有的服化道美術造型,都要強化一個陌生時代,一個真正落地的時代,去營造那種氛圍,讓觀眾審視那么一段生活,所以其實里邊很多的細節是有意義的。比如說禮儀,戚夫人跟你天天就算是上床,對不起,走的時候,也得是倒退著出去,屁股撅著朝天的,這是沒法改,這就是制度,就是我想讓觀眾知道什么是制度。在這個時代你可能很多東西是已經就是被cover了,被掩藏了,但是這種核心的制度沒有改。
許子東
中國人對政治過分熱情和家居擺放有關
中國人需要信仰,他對信仰的要求高,因為沒有宗教,所以一個什么氣功都被忽悠過去了。說在中國拍片難,尤其是涉及政治的片子難,其實我倒想說美國才難,因為它什么都可以拍,總統可以死掉,世界可以毀滅掉。中國雖然大家都看到很多禁區,各種各樣的時間段上的禁區,題材的禁區,級別的禁區,人物的禁區,可是有禁區才有突破。我倒覺得很多做電影的,包括做文學的,做傳媒的,很多人是自己把自己先閹了,就是覺得某些東西是不行的,而且看到某一些東西雖然是沒價值,可是他眼前有功利,其實你要是想一想你有一個責任感,你再動些腦筋,進去越多你的突破點越多。
查建英
馮小剛拍電影與張藝謀走了相反的道路
有此一說,有人說你(馮小剛)跟張藝謀,好像某種意義上走了一個相反的道路,他從正劇開始,越拍越喜劇化,你從喜劇娛樂開始,最后拍這種正劇。剛才馮導說劉震云那個本子不夠文學,意思就是說有點記錄,像一個紀實文學似的。你這個電影我看下來感覺真的是恰到好處,有一種紀實的樸素和真實性,你可以不斷地改編,加強人物和故事性,一個一個人物從主線到次線有條不紊地進行,都是一個個小局部,都很清晰的,而這套主線又很清楚。這么巨大的一個災難,弄不好就會拍得非常煽情。這個苦難就一點沒有節制,因為太容易讓人掉眼淚了,很多劇做過頭了反而效果就不那么強了,他恰到好處。
鳳凰微博
@陸川:#王的盛宴#上映后爭議紛至沓來褒貶涇渭分明,仿佛不是討論一部電影而是兩部三部觀影提示:電影前一小時是迷局(爆米花時間)后一小時是殺戮,全篇由劉邦的夢境和現實兩條線來結構;于傳統觀影習慣有輕微挑戰請多指教,電影就是少數人拍大多數人吐槽的綜合藝術啊。
@馮小剛:觀眾普遍反映《一九四二》是部虐心的電影。本導演鄭重勸告:太平紳士和諧淑女慎入。如同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飲酒過量有害健康。越琢磨越覺得“虐心”這詞精準。哪位高人發明的?堵心傷心鉆心扎心都沒這兩字給力。這是對《一九四二》極高的評價。若反過來,觀眾看完《一九四二》給出兩字“賞心”,那我就得哭去了。我有一種預感《一九四二》這杯酒開始上頭了,滿上,走一杯!以后看《一九四二》就簡稱:今天你“虐”了嗎?
@徐崢:今天#泰囧#要來了,我一直相信,每部電影有它自己的命運。為這部電影,我付出了很多,但更多的是收獲了很多心得,還有:愛。說這個字一點不嫌肉麻,因為事實如此。到今天,我的創作工作完成了,接下來我會和觀眾一起享受這部喜劇帶來的歡樂,真的很開心 !2B囧神囧與其等死不如笑死!我們嚴格按照一部類型片的格式來做喜劇,在情節和人物上尋找笑點,不把搞笑作為唯一目標,認認真真講故事!只有這樣的電影才能讓觀眾真的笑出來!
@路迪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聽名字以為是動畫片,看海報以為是紀錄片,看預告以為是動作片,看到前半以為是災難片,看到中間以為是勵志片,看到后來以為是懸疑片,最后看了影評才知道,原來美侖美奐的童話背后,這是一部毀三觀的驚悚片!我想說,會概括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的影評人,真牛!
@熱電影:【《王的盛宴》口碑匯總】1.古裝版權力的游戲+王的記憶碎片;2.劉邦寫著回憶錄+項羽總是心太軟+韓信說“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3.不斷閃回+文藝獨白+舞臺劇場景;4.戰爭大場面少,主要“文斗”;5.楚漢基友血聞錄,最沒“節操”的渣攻贏到最后;6.欲望與歷史&政治影射。
@許文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竟然連續三周票房實現逆增長,累計超過4.4億元,甚至高過了同期美國本土票房6100萬美元。這部電影對中國電影最大的價值是:導演們從此再也不能以中國觀眾的品味問題,作為自己電影票房不濟的理由了。
@夢晨傷:重申下我的觀點:我沒有去看《一九四二》,聽說很多人因此揶揄馮小剛,說他沒有勇氣拍十八年后,但是他若拍,大家能看么?商業也罷娛樂也罷,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從看到的東西中進行反思,有多少人知道電影《白鹿原》刪減了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亮劍》電視劇和原著的不同?道理在夾縫中。我堅信:馮導是高級黑。
@慕容雪村:如果要寫黑暗,最好寫1949之前的黑暗;如果要拍災難,最好拍1949之前災難。我們看著電影,嚼著爆米花,痛罵著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見此汝當悲痛。常有人問文學和藝術有什么用,答案是沒什么用,但如果文學和藝術不能批評現實,那就必然會產生兩個惡果:1、文學和藝術越來越糟糕;2、現實越來越糟糕。
@韓松落:《一九四二》里看不到克制——那種咬著腮幫子的克制,它一開始就把同情、感動、震撼這些情緒制止了,用一種賈科梅蒂式的瘦削,配合它的荒原人主題?!兑痪潘亩废駛€土麻袋,什么都貌似打散了打淡了,但里面結結實實地裝滿了土豆,幽暗的形狀,幽暗的質地。我不太理解那種商業和文藝對立的兩分法,一定要這樣分的話,我愿意喜歡那些被貼上商業標簽的作家和電影人,他們借助商業的迷彩掩護了自己,沒有后顧之憂,反而可以最大限度實現文藝,反而是被貼上文藝標簽的,常常拼了老命琢磨商業元素。用“影射”來說《一九四二》,似乎對,也不太對。他們肯定評估了“影射”的風險(來自官方的),考慮了“影射”的投機嫌疑(來自觀眾的),但是誠實壓倒了一切,它最后給我們看到的是歷史的死循環,沒有變化的輪回,稍長時間段里的恐怖游輪。
@畢成功:較勁#泰囧#美學和藝術就沒勁了,它就是娛樂大家的類型片嘛!它的叫好叫座不該引發嫉妒譏諷,而該讓業界羞愧,觀眾竟對華語類型片如此饑渴!業界要真清高到懶得拍類型片,那也甭去詆毀因此大賣的#泰囧#和好萊塢;否則,建設華語電影市場的類型片王道正途擺在那里,與其眼紅,不如像#泰囧#一樣悶頭走起~
@真的成杰思:剛看到《泰囧》的影評,有專家和部分觀眾說這部片子沒深度,不算是國產高質量影片,我真想吐他們一臉啊,相比于《1942》的沉重,《少年派》的隱喻,《泰囧》的目的就是讓大家輕松,而且也做得很好,為什么要求每一部電影都要有所謂的內涵呢?難道歡樂的東西一定要加個凄慘的尾巴、深刻的說教才是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