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設繼續保持進步速度,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車質量方面到2018年將趕上國際品牌。到那時,中國市場有望大體上與美國市場質量相當。——J.D. Power預測

近日,2013年J.D. Power亞太區中國汽車行業新車質量研究SM(IQS)結果公布稱,2013年,中國自主品牌和國際品牌之間差距縮小至歷史新低。J.D. Power全球咨詢服務副總裁Jacob George大膽預測,假設繼續保持進步速度,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車質量方面到2018年將趕上國際品牌。另外,中國市場到那時有望大體上與美國市場質量相當。
J.D. 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梅松林博士接受《汽車縱橫》雜志采訪時說:“廣汽傳祺、啟辰、榮威和納智捷四個自主品牌,上2013年新車質量品牌排名榜了,它們是第一次表現優于行業平均水平。在去年的新車質量研究SM中,沒有自主品牌新車的表現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2018界線的得出
如果對J.D.Power稍有解,不難知道,他們是從2000年開始,對中國新車質量進行研究。新車質量的綜合得分以每百輛車的問題數(PP100)來衡量,分數越低,則表明問題發生率越低,質量也越高。
從上圖表可以看,2013年自主品牌的總體新車質量平均為155個PP100,與2012年相比減少了57個PP100。國際品牌的新車質量也取得了進步,從2012年的117個PP100減至2013年的104個PP100。
Jacob George介紹,2000年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差距為396個PP100,2009年中國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是116個PP100,但今年這個差只有51個PP100,14年間這一差距在不斷縮小。他判斷:“中國自主品牌繼續保持這種進步的速度,到2018年中國自主品牌跟國際品牌在質量方面應該是達到同樣級別;中國汽車市場整體水平也會跟美國市場質量相同。”
Jacob George認為,中國自主品牌這些年的顯著進步,得益于“4P”。即流程(Processes) 執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標準化最佳實踐;人(People) 聘用具有國際經驗的高管和專家,在內部發展能力;部件(Parts) 運用全球供應商公司;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 融合基準設計。如果繼續致力于“4P”,自主品牌新車質量還將顯著提升。
在新車質量調查數據上看,我們發現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系統和空調系統問題發生率大幅降低;其問題發生率分別減少了12個PP100。
“2018年比肩美國”,自主品牌趕得上嗎?
假設繼續保持進步速度,2018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質量將比肩美國。對于Jacob George的這種判斷,《汽車縱橫》采訪了汽車行業、媒體行業等相關人士及普通消費者。本刊記者發現大多數人對自主品牌汽車很有信心。但在2018年趕上美國,有部分人士選擇相信這一結論,并思考未來如何發展;也有部分人士認為這種判斷很大膽,過于理想;但有些悲觀人士稱不一定能趕得上。
中汽協市場貿易委員會秘書長許海東表示,“IQS的最新結果,自主品牌未來發展很受鼓舞。自主品牌汽車質量的提升,汽車業界的人士應該有信心。我們也在反復研究,中國品牌汽車未來如何發展?”
新浪汽車副主編高巍用親身的例子反映自主品牌汽車質量的提升。他說:“有一位朋友在國家機關當司機,開的是榮威950。自己也開了一圈。我們覺得,榮威950比奧迪好開,很安靜,很舒服,室內空間寬敞。”高巍對自主品牌汽車很有信心,認為自主品牌汽車進步很快。他現在思考的問題是,如果2018年我們的汽車質量真的達到了合資品牌水平的話,如何進行國際化布局。
前幾天,《汽車縱橫》記者走訪了位于西四環中路的榮威4S店,從店內銷售人員劉錚那了解到,近年來,榮威的市場表現很好,在北京限購的前提下,他一人每月都能銷售十幾臺甚至更多。劉錚自己2009年買了一臺榮威350,到目前為止,除了換過一次電瓶外,其他都很省心。在街頭采訪時,有些司機甚至認為,榮威的質量已經可以與合資車相媲美。
“2018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質量比肩美國。”寰球汽車傳媒吳迎秋剛認為這一判斷很大膽。他說:“在過去10年的最近幾年,自主品牌確實發展非常快,但是大家對自主品牌的認識仍偏于理想,對自主品牌汽車質量及市場表現還有一些爭論。”
對自主品牌汽車持悲觀態度的人士也有。賈可或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自標自己不是唱衰自主品牌,而是從反面角度剖析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他的觀點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進步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了,可能趕不上國際品牌的步伐。他說:“從2000年開始算,肯定是進步,2000年我國市場上有什么車呢;而今天,這種進步是理所應當的。我認為這種進步還是太慢,慢到我們可能跟不上別人的腳步。”
“中國四家自主品牌上榜;中國新車質量到2018年趕上國際品牌”,J.D. Power 的I QS最新結論,能夠帶來一些積極信號,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毛病越來越少了,新車質量越來越高了,消費都越來越接受了,國際對中國品牌汽車也逐步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