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即將實施,大家都很關注。廠家紛紛推出實施辦法,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研究細則,而媒體關注的焦點卻是“三包”條件有沒有后退?為什么不能無理由退貨?我認為這樣的討論使問題停留在道德層面,而沒有深入到經濟層面,不利于“三包”的順利實施。
從道德的層面看,“三包”規定制造廠家和銷售商不能賣出產品不管售后,必須從利潤中拿出錢來為顧客按條件進行保障和服務,服務的越多,退、換貨的條件越寬松,就越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從經濟層面看,則大不相同:“三包”不是企業家的良心發現或社會輿論壓力的結果。“三包”的經濟本質,是制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企業為了讓消費者更好的使用商品和維護自己的品牌而采用提高價格的辦法,在制造成本之外再預留一塊成本用于售后服務。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多賣產品。對于小件及消費者熟知的、易于使用的商品,“三包”的必要性不大,所需成本也很低。而對于大件商品,特別是價值昂貴、使用周期長、使用技術復雜或條件多變、質量難以保持完全一致的商品,則必須留出足夠的售后服務成本,進行適當的售后服務,包括實行“三包”。而汽車“三包”對于消費者,某種程度上就是被動地多交一些買車錢,換取廠家對使用的指導、部分保養維修和出現購買時不易發現的質量問題時退換貨的許可權。以上經濟分析是基于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的,而壟斷的市場和商品則完全不同。在壟斷的情況下,商品的生產廠家和銷售商賺取多、服務差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消費者在付出購買汽車的錢中,除廠家利潤外,包括兩部分成本,一部分是制造成本(包括銷售和運輸),另一部分是售后服務成本(包括退換貨)。制造成本是平均分攤于每件商品上;而售后服務成本卻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是消費者平均交錢,多維修多攤,少維修少攤。少數人退換貨的成本也攤在所有消費者頭上。
這實際上是消費者付出的售后服務成本的再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像是買保險。保險賠付的過程并不是保險公司做慈善,而是保險公司把某個險種所有投保人交的錢扣除自己的成本和利潤,按損失情況的不同再分配給遇險的投保人。同樣,汽車“三包”也不是汽車廠家學雷鋒,只不過是把消費者已經交的錢,按比以往更公平透明合理的方法,用服務的形式(包括退換貨),再分配或返還給消費者而已。
分析至此可以看出,汽車廠家“三包”條件優厚與否,并不是廠家責任心和道德的體現,而是廠家根據產品和市場特點,制定的品牌策略的體現。一般而言,檔次高、價格高的產品,“三包”條件更優厚,因為這樣的產品用于售后服務的成本更高。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廠家急于擴大市場和提升品牌形象的時候,可能臨時性地犧牲部分利潤,提高“三包”條件。
如果看透了這一點,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我們就不應該追求“三包”條件越高越好,而應該追求“三包”條件的合理和實施過程中公平、透明。重點是防止廠家和經銷商隨意拿大家的錢照顧關系戶,防止在實施“三包”時隨心所欲、偷工減料,要把該花在消費者身上的錢花好。更希望政府主管部門組織行業專家,制定好“三包”實施的細則,建立公正的仲裁體系,并監督廠家做好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