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計劃》設定的工作目標即經過五年努力,使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這一治污計劃可謂“史上最嚴”。有言論認為,《計劃》的內容應當作為《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的思路和方向。
此次《計劃》與6月14日的“國十條”相比更為完善,將大氣污染治理重點放在了北上廣及其周邊地區,并將PM2.5作為計劃的重點,對PM2.5濃度的要求比去年頒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更加嚴格。本刊列出了這兩個文件中與汽車行業有關的內容,對比如下:
PM2.5的治理目標
《規劃》:到2015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下降要比2010年下降6%。
《計劃》: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
《汽車縱橫》短評:《計劃》將PM2.5治理目標比之前《規劃》確定的6%的目標提高了將近3倍,目標的變嚴更顯示出國家對于這些地區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若該計劃嚴格執行,今年年初我國各地的“十面霾伏”圍局或將得到緩解。
機動車保有量治理
《規劃》:開展城市機動車保有量(重點是出行量)調控政策研究,探索調控特大型或大型城市機動車保有總量。
《計劃》: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北上廣等特大城市要嚴格限制機動車保有量。通過鼓勵綠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汽車縱橫》短評:《規劃》并未對大城市機動車保有總量的限制做出嚴格規定,而只說“探索調控”;《計劃》已然點名提出要嚴格控制北上廣等特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并提出了可供選擇的出行方式,而這些出行方式的便利程度仍要依靠國家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短期內可行與否仍待考驗。
車輛環保管理
《規劃》:并無與公交車、出租車和低速汽車相關內容。
《計劃》:研究縮短公交車、出租車強制報廢年限。鼓勵出租車每年更換高效尾氣凈化裝置。加快推進低速汽車升級換代。自2017年起,新生產的低速貨車執行與輕型載貨車同等的節能與排放標準。
《汽車縱橫》短評:《計劃》增加了車輛環保管理中與公交車、出租車和低速汽車相關的內容,擴大了車輛環保管理范圍。這將促進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發展、促進公共交通工具的升級換代。
黃標車淘汰
《規劃》:2015 年底前實現其他地級及以上城市主城區黃標車禁行。力爭到 2015 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基本淘汰轄區內黃標車。
《計劃》:到2015年,基本淘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的500萬輛黃標車。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國范圍的黃標車。
《汽車縱橫》短評:《計劃》要求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冊運營的全部黃標車,比《規劃》的禁行規定更加嚴格;此外,《計劃》還增加了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淘汰黃標車的規定。統計顯示,一輛黃標車的污染排放量大致等于近30輛國四標準車。現有的黃標車貢獻的污染物排放量占移動源污染量的50%至60%,它們的淘汰將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釋放更多的環境容量。除淘汰黃標車之外,保證汽車的排放穩定達標更是減少機動車排放的關鍵。此外,還應建立機動車I/M制度,保證在用車輛維持達標狀態。《規劃》和《計劃》均未提及建立該制度,將來或將完善。
檢測預警體系
《規劃》: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區域大氣污染預警應急機制,當出現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時采取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源限產、機動車限行等緊急控制措施。
《計劃》: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到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要完成區域、省、市級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制定完善應急預案,按不同污染等級確定企業限產停產、機動車和揚塵管控等應對措施。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演練。
《汽車縱橫》短評:《計劃》比《規劃》更全面地闡述了聯防聯控機制,并規定了重點治理區域的檢測預警體系建立時間,更詳細地說明了遭遇重污染侵襲時的可行應急措施,此外還提出了緊急演練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應對突發重污染天氣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