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針對日益突出的大氣環境問題,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行動計劃》的實施涉及到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多個產業和社會方方面面,《行動計劃》的目標任務艱巨,各方責無旁貸,應積極行動。
自2000年以來,汽車產業不斷地進行產品減排的升級,排放水平提升幅度比歐洲實現同階段水平少用了2-3年的時間,為減排做出了較大貢獻。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為了我們頭頂那片藍天,汽車產業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擔當起應該的責任,當前緊迫任務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快乘用車的節能減排工作。目前,國內乘用車市場規模已占到汽車總規模的80%以上,雖然以使用汽油為主的乘用車與PM2.5不直接關聯,但因其排放的NOX具有一定的二次生成作用,因此,乘用車減排也至關重要。現大多數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都在努力發展更節能、更低排放的產品。從國際技術發展狀態看,汽油車節能減排潛力在40%以上,技術路經主要包括內燃低碳驅動技術(含自動變速器和啟停系統)、混合動力技術(中混、強混)、輕量化、低阻技術,以及三元催化和車載診斷技術(OBD)等。但汽車產業在這方面的發展不容樂觀,如:在國外已是成熟技術的直噴、稀燃高效發動機,國內有半數以上企業缺乏技術開發能力和條件;CVT或DCT 技術的成熟和產業化條件還有很多差距;關于啟停系統,雖有企業在一些車型上搭載,但因使用便利性或多種因素致使節油性不明顯,推廣效果較差;在混合動力汽車方面,具備商品化條件的車型非常有限,關鍵還在于技術并不成熟和缺少關鍵部件的產業化支持。所以,企業在節能減排商品化進程上還要再下功夫,任重道遠。要加快實現用戶接受程度高、節能減排效果好的啟停系統在乘用車上的標配,加快低碳驅動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加快推出有性價比優勢的混合動力汽車產品。
第二,加快商用車的清潔化進程。國內商用車以柴油為主,柴油汽車是移動源中對PM2.5的主要排放源,讓柴油汽車更清潔和使用清潔燃料是汽車產業進一步的努力方向。目前,大多數中重型載貨車企業已基本完成“國Ⅳ”的技術、產品、服務的準備,但面向國V還有諸多挑戰,包括進一步優化燃燒系統、提高后處理系統轉化效果等,以降低顆粒物和NOX。另外,由于消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輕型柴油載貨車減排進程滯后,發動機總體技術進步相對緩慢。《行動計劃》中再次明確了符合國IV、國V標準的車用柴油時間表和加快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替代措施,為載貨車加快減排進程提供了一定保障。因此,各中重型載貨車企業應該加快開發符合國V階段的產品,并為減排技術再升級(如國VI)和進一步提高燃油經濟性做好技術儲備;輕型載貨車企業也應加快高效低排,且性價比高的發動機開發和生產,做好國IV產品的準備,確保2014年底達成目標。同時,載貨車生產企業、客車生產企業要積極開發天然氣發動機,加快推出城市公交、城際客運、城市物流等使用天然氣的汽車產品。
第三,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從基礎技術研究算起新能源汽車發展已走過近15年歷程,雖經歷了北京奧運示范、十城千輛示范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示范,但與日美歐相比,差距在加大。總體上講,整車技術尚不成熟,不能提供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產品,動力電池技術發展還不能支撐整車產品發展,驅動電機量產條件還不具備,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諸多課題,不能保障用戶的便利充電。從國家的角度出發,為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推動力度,9月17日,四部委發布了《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除了明確對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汽車繼續給予補貼政策外,要求政府機關、公共機構等領域新增或更新車輛采購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30%,并將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對示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綜合獎勵。這些政策為新能源汽車提速創造了條件,汽車產業要抓住機遇,力爭2015年在新能源汽車商品化上有所突破,主流企業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應盡早落地,應有明確的量產時間表和各種資源保障計劃、市場推廣預案,切實在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上發揮骨干作用。
減排責任重大,車企和行業組織應積極行動,有效利用各種平臺,在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車企之間合作、促進整零協同發展、促進關鍵零部件產業化資源的共享等方面發揮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