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2年,我國汽車的產銷量雙雙突破了1900萬輛,創造了歷史新高,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我國汽車的保有量從2001年的1900萬輛左右達到了2012年的1.2億輛,今年前7個月產銷了1200萬輛,仍然保持著發展和增長的勢頭。
從節能減排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平均油耗從2002年的9.11升/百公里降低到了2012年的7.3升/百公里,并且確定了2015年要達到6.9升/百公里的目標。從排放標準上看,從2001年“國一”到2011年7月實施的“國四”,北京已經于今年率先實施了“京五”標準,“國五”也正在快速的推進之中。從安全性能方面來看,無論被動安全還是主動安全,還是智能信息導航各方面,中國的汽車產品都與世界同步。

我國的汽車產業和市場需求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對新一代的中國汽車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如何更加環保、為消除霧霾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如何更加有效的保障安全出行,如何更加智慧地為交通通暢打好基礎。新一代的中國人為清潔、環保、安全和智慧樹起了一個新的“汽車夢”,新一代的中國汽車人要用我們創新發展的激情和努力來實現新的汽車夢,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和未來!
早在本世紀初,中國政府就意識到這個責任,從2001年實施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開始,到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確立并堅持了以純電驅動為核心,以“三縱三橫”、電池、電機、電控為關鍵技術的研發體系,構建了基礎研究、技術標準、示范推廣等支撐平臺,建立了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經過多部門的緊密合作,成功組織、開展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的試點工程。近三年的政策支持,在促進技術進步、培育市場環境、探索商業模式、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企業、地方和市場的積極響應,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產業進步和配套體系的健康發展。
我國汽車企業、高等院校用持續和創新的實踐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初步構建成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和關鍵技術的創新體系。磷酸鐵鋰電池成本從2009年的5元/瓦時,降低了50%,能量密度提高了一倍以上,單體電池的循環壽命也顯著提高。全國動力電池年產量可以達到200億瓦時,能夠滿足20萬輛汽車的配套,實現規模化應用和全球配套,促進電動汽車的技術先進,成功的進入了跨國公司的全球配套體系。通過電動汽車共性技術的研究,在關鍵零部件的系統集成、匹配、車載應用、關鍵制造工藝、檢測規范、產業配套方面取得了一批先進的技術和成果,初步建立了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純電動公交車已經形成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技術體系,并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部分產品已經開始出口;混合動力客車技術趨于成熟,主流產品實際節油率穩定在20%左右。我國節能與新能源公交汽車在大型客車市場中所占的比例近幾年快速升高,從2010年的不足2%,上升到2012年的9.9%,今年前4個月快速上升到14.5%,新能源公交客車的規模居世界第一。到2013年3月,25個示范城市的推廣數量從2012年底的27432輛上升到39800輛,充換電站174座,充電樁8000多個,使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方面居世界前列。據統計,到今年7月底,示范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達到了47800輛。全國范圍大概超過了6萬多輛,增速明顯加快。市場實踐證明,我國的純電動轎車的產品技術性能滿足規模化產業的需求,實現了批量銷售,燃料電池汽車繼續跟蹤著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趨勢,國產燃料電池的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性能不斷優化。
近五年來,國際上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增加了近一倍,成本降低了將近50%,鋰離子電池單體循環壽命提高了近一倍,推動著純電驅動的整車產品迅速發展,典型產品不斷涌現。截止2013年4月,日產的純電動轎車聆風(LEAF)超過了4萬輛,豐田新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普銳斯(PRIUS)超過了1.5萬輛,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2012年年底上市的特斯拉MODEL S到今年7月份的銷量已經超過了1.4萬輛。
今年6月我參加了德國的電動汽車國際論壇,據我了解,德國作為汽車強國,兩年內將會推出17款電動汽車的成熟產品,引人關注。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產品規模化進入市場,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市場化呈加速的勢頭。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銷量超過20萬輛,其中美國市場最大,日本生產的電動汽車最多。按照美國能源部的介紹,截止2013年7月,美國市場的電動乘用車銷量已經超過12萬輛。德國將從2015年起開啟電動汽車的商業化重要進程,為實現2020年的100萬輛來做好準備。在日本,產業化準備已經基本完成,2015年將把加大充電設施建設、完善電動汽車商業化環境作為重點工作來準備。
分析各主要跨國汽車企業的規劃,除了他們在本土加大推廣力度以外,無一例外的把中國市場列入其近期推廣的目標市場。可以預見,中國將成為未來國外電動汽車最重要和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這點將和我們的傳統汽車一樣。在上述三個國家當中,燃料電池汽車仍然作為面向未來最終解決的方案,在持續的研發和示范推進之中。尤其近幾年來,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在降低、性能在進步。
面對未來的責任,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首先是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霧霾天給我們進行了啟發,要求各行各業調整產業的轉變結構,通過創新發展實現低排放、零排放,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盡快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
其次,應該看到我們的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微增長階段,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如果我們還是要熱衷于大馬力、高耗能產品的投資,也許會有一些短期效應,但是面對石油資源的緊缺、環保要求的提升、碳排放限制的措施,長遠發展難以持續。中國政府已經發出了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明確信號,希望企業和資本市場高度的重視。
第三是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目前雖然新能源汽車的份額極小,但市場對其的期望值在快速增加,前年寶馬MINI的電動汽車在北京進行示范運行,網上征求志愿者,有上萬人來報名競爭。在深圳,人們寧愿花時間來等候電動汽車出租,在北京郊區800輛電動出租同樣受到了司機和乘客的歡迎。清華科技園分時租賃的啟動至今100多天過去了,證明了分時電動汽車完全能夠滿足出行的需求,而且在整個出租的過程當中,出租率保持了100%,通過示范,客戶總結需求,提煉了關于建設充電樁的建議,有利于電動汽車產品的成熟。在此基礎上,北京市將于近期繼續擴大試點范圍,到今年底將在清華科技園等四個園區,在北京理工大學等九個院校投放不低于100輛電動汽車,同時按照市場的機制擴大租賃,加強充電網的建設,與傳統租賃行業的龍頭合作,建立傳統的租賃渠道,擴大電動汽車租賃,力爭在未來三年內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的網絡。
這些現實的情況表明,節能環保、生態文明正在深入人心,汽車市場的價值觀正在向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的方向轉變。當然,當前電動汽車的發展仍然有一些阻力,其中表現在對技術路線的爭執,對市場的悲觀預期以及對配套設施的困難和旁觀、不作為的消極態度上,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盡快的加以引導和解決。
中國汽車工業承擔著提升經濟、擴大就業、拉動內需、優化產業結構的責任,更肩負著構建面向未來的綠色交通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我們應該看到,在挑戰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機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外均處于培育期,產業技術的差距并不大,我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具有較為明顯的成本資源市場和體制的優勢,更容易形成競爭優勢,走出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
第一,新一輪的示范推廣即將啟動,國家補貼政策持續支持。近日,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復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方案,四部委正在制定實施細則,并將不日正式啟動。新一輪的國家支持政策在總結第一階段推廣的經驗問題和不足之處的基礎上,目標是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和地方推動市場的積極性,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順利的走向成熟。
主要內容有:以新能源汽車為主開展示范,以試點城市為核心建立區域,擴大輻射范圍,加速區域電動汽車的推廣,改變原有的財政資金補貼方式,加快補貼資金的落實力度,混合動力客車向全國進行推廣,對充電站建設等進行財政支持等等一系列。
第二,我們要不斷創新商業模式,以市場促發展。要突破傳統期的運營方式和商業模式,把推廣新能源汽車放到綠色交通發展和新興產業變革的大形勢下,著力創造新模式、培育新市場。高鐵和城際列車已經成為城市間個人交通的首選,分時租車的商業模式不僅受到出差旅游人員的歡迎,也為年輕人所青睞。隨著大城市地鐵的建設,地面公交路線的不斷優化,又為電動公交客車和出租車創造了新的商機,網絡購物市場快速發展,城市內的小型電動物流車的需求劇增,市場廣闊。對于霧霾嚴重的城市,采用上述新型的市場模式,既可以有效降低汽車排放,又可以減少交通的流量,而減少交通流量提高城市交通速度,本身就是減少霧霾的一個重要措施。

從目前電動汽車的成本構成和推廣效果看,大型客車和小型轎車具有較高的性價比,適用于市場應用。從國內外示范的經驗上來看,電動汽車成本價格雖較高,但運營成本很低,合適的商業模式可以合理的分派這其中的利益,形成創新市場的動力和廣泛應用的合力。創新商業模式涉及的多是地方性政策法規,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最高。在中央政府的積極支持下,一定會創造出因地適宜的新模式。
第三,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運營機制。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運營模式將成為除電動汽車本身的技術限制之外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在新一輪的推廣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充電設施建設布局和網絡化的建設,明確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運營主體的商業模式,電動汽車用電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運營的模式創新等問題,要深入研究充電設施的商業模式,積極調動多方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積極性,盡快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開放的、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運營機制。
第四,強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產業化步伐。新能源汽車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今天掌握的核心技術不久就會被更新,產業發展的機遇也會稍縱即逝。科技部將加大力度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例如,在動力蓄電池領域要加強電池技術材料、熱度性能等研究,正在開展動力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的集成技術和制造工藝的工藝研究,降低成本、提高動力電池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整車的適應性,要不斷的支持整車和零部件的基礎創新,支持相關基礎設施、技術標準和檢測技術的發展。我們將繼續支持燃料電池系統、平臺和整車的研究開發和小規模的示范運行,保持和超越目前已有的競爭優勢和地位。要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明確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加大研發和產業化投入,盡快推出符合市場和公眾需求的產品,適應新型、綠色、安全、快捷智能交通體系的發展。
第五,要深入加強國際合作,深化研發與示范推廣的國際交流。我國已經和多個國家的政府合作,建立了合作機制,中美、中德之間都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且各方均有迫切合力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意愿和愿景。為此,要不斷的深化合作,繼續鼓勵我國電動汽車“走出去”,也要支持合資企業和機構,積極參與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示范推廣。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我們一如既往,政府支持的政策對在我國注冊運營的各類企業都要一視同仁。
第六,要發揮行業組織作用,促進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汽車行業組織協會和學會要引導和促進行業的合作,提出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形成一個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戰略合作模式。要集中優勢資源,加強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技術的突破,加快關鍵零部件等產業鏈的培育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