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工業已年滿60年,改革開放已逾30年,取得的成績令人振奮,我國汽車工業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生產大國,也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對于今后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令人擔憂,尤其作為汽車產業的基礎——汽車零部件工業仍很薄弱。沒有獨立強大的汽車零部件工業,就不會有獨立完整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工業,汽車產業由大變強也將成為空話。

現狀:數量多、規模小、研發投入少
從存在問題的表象看,企業廠點多、規模小、分散重復是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最明顯、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目前擁有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1萬余家,而實際全國到底有多少家企業,難以判斷。據了解,江浙部分地區僅一個縣就擁有汽車零部件企業幾千家,因此保守估計,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至少在十萬家以上。再談規模,《美國汽車新聞》雜志近期公布了2013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名(根據供應商2012年配套市場業務的銷售額進行排名)。而上榜最多的國家依次為:日本:29家;美國:27家;德國:22家;另外韓國也有5家入榜,其中現代摩比斯進入前10名。我國僅一家企業——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登榜,排名從去年的97名升至今年的92名,銷售額為18.81億美元。 博世為367.87億美元,相差近20倍。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已有汽車零部件企業進入世界百強名單,但遺憾的是位置仍很靠后并且僅有一家,這與我國汽車生產大國的地位相比極不相稱。可能是渠道的問題,按配套市場業務銷售額計算,我國也許會有其他自主零部件企業進入該名單,但其數量一定是鳳毛麟角。據測算,我國能夠超過20億人民幣銷售額的自主零部件企業屈指可數,目前估計不超過30家~50家。但中國業務的超過同等數額的外資企業卻大大超過此數量。
企業研發投入低,也是長期存在與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企業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投入只占銷售收入的1%~1.5%,而歐美日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用于研發的投入占整個銷售額的比例達到6%,甚至更高。仿制仍是自主零部件企業開發產品的主流,許多企業仍認為仿制即研發,因此盡管上述統計為不完全統計,但其研發投入用于仿制部分占較高的比重,因此,我國汽車零部件產品始終水平不高、同質化嚴重。這也是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汽車用戶普遍有著進口車和國產化率較低的車是高品質車的概念,這意味著本土自主整車企業的產品質量還沒有獲得國內用戶的認可,其根源是我們的質量還不盡人意,一致性、耐久性與外資產品均有很大的差距。反映在產品結構上,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汽車電子在電控技術尤其涉及油耗、排放、安全等電控零部件技術落后,甚至部分領域是空白;沒有真正掌握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高端產品被外資企業掌握,本土企業產品低檔化,市場低端化;缺乏上游基礎產業的有力支撐,相當部分關鍵原材料、元器件及工藝、裝備等仍依賴進口。
“整零”關系不能協調發展是行業反映的一個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自主整車企業與自主零部件企業的關系上,由于采取競爭機制模式,普遍沒有建立長期共同發展的合作關系。因此整車企業不能帶動零部件企業發展,零部件企業也難以支撐整車企業的提升。
上述表象問題業界已反映多年,如何解決?沒有很好的方案,因此也沒能很好地解決。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做深入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病根找到了,正確下藥也就相對容易了。
歸納總結這些問題,從行業自身看,主要包括企業自主研發水平的提高問題,質量、成本的控制能力——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上下游產業合作問題;從企業的發展環境看,涉及行業自身的產業結構,以及政策、標準、法規,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環境等等企業外部環境對企業發展影響的問題;另外,人才缺乏是共性問題,也是影響我國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問題。
影響研發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的問題很多,目前重點探討影響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其他問題原因的探討將在今后陸續展開。同時也希望引起行業的共鳴,有更多的同仁共同參與探討,找出影響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的真正原因,使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產業更好地適應整車的發展。
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能力不足,缺乏創新能力是普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研發投入少、產品技術附加值低、企業以模仿為主、缺乏高端技術人才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
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開發上的投入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企業內部的資源量,即企業內承擔開發的人員數量及水平,以及企業能夠投入的資金有多少;另一個是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即企業能否獲得收益大于其投資的市場環境,這一因素最為關鍵。
汽車零部件的市場就是與整車企業的交易,汽車零部件廠在開發上投入多大的力量,與同汽車廠家之間的交易關系狀況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我國整車企業與汽車零部件廠家的關系存在很多問題。

我國汽車產品包含外資品牌與自主品牌兩大部分,其中,外資品牌汽車產品是在國外設計、開發,零部件有自己完整的供應體系,采用的零部件多為原配供應商配套,本土自主零部件企業很難參與其原創設計,因此也很難通過在新產品開發與外資整車企業建立交易關系。盡管外資企業少部分零部件當地采購,但主要目的也是為降低成本;自主品牌汽車產品大部分為逆向設計,對零部件企業很少有原創技術要求;對于采用的大部分高端產品,仍主要依靠外資零部件企業;另外,由于我國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對汽車零部件技術尤其是高端產品技術沒有完全掌握,很難在產品共同開發方面給自主零部件企業以指導,因此帶動零部件企業提高創新能力也勉為其難;值得注意的是,本土整車企業面臨提高質量、產品向高端發展的壓力,其采購的零部件已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資企業,目前許多企業又與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今后其向外資企業采購零部件的品種及數量將進一步擴大;另外,確有本土自主零部件企業對我國空白的高端關鍵零部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并已研發出了產品,但由于受到品牌、成本(剛開發出的產品難以形成規模)等限制,他們面臨著整車企業不愿或不敢采用的尷尬局面,市場很難打開。可悲的是:我國自主整車企業與配套的自主零部件企業尚未形成“共同發展”的長期合作關系,實行貨比三家,將零部件價格壓至最低,導致零部件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對研發進行投入。
零部件企業的開發能力是在與整車廠家的互動過程中培育起來的,如果沒有來自整車企業的委托開發,或開發出的產品沒企業用,或產品不能帶來足夠的效益,零部件企業的開發能力提升也無從談起。
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自身的開發方式也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仿制是最大的問題。總體來說,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仍處于跟隨模仿階段,因為相當部分整車產品設計為逆向設計,為其配套的零部件也只能靠仿制或來圖加工;另外,我國出口市場及售后市場的零部件大部分也為仿制或來圖加工,少有原創技術的要求。由于我國汽車市場需求旺盛,而仿制投入少,見效快,不少企業把仿制做主要手段,樂此不疲,還誤認為產品核心技術靠仿制就可以掌握,所以重視制造設備的引進、更新升級,不重視研發投入, 因此出現高端的設備生產廉價低端的產品現象。因為不掌握核心技術,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很難達到合資品牌整車配套要求,多數企業只能進入低端市場。另外,仿制的技術門檻低,造成企業多、規模小、產品水平同質化嚴重,靠拼價格,形成同行的惡性競爭。

由于企業普遍采用仿制手段,因此行業內研發領域高端人才缺乏也成為必然。高端人才是在生產實踐中不斷鍛煉、培養出來的,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成長的,我國自主企業對高端人才普遍采用“挖”的手段,同時,又擔心人才的流失,被其它企業“挖”走,極少有企業下大力氣培養自己的人才,因此造成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人才十分缺乏。這種狀況不但表現于高端研發人才,同時也表現于高級藍領人才等各個領域。
缺乏與上游產業的合作,尤其是與上游關鍵原材料、元器件企業的合作,也是影響我國汽車零部件開發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國目前普遍缺乏對基礎產業的研究,尤其上下游產業缺乏合作研發,比如濾清器行業普遍反應最大的問題是缺“芯”,即缺少高水平濾芯用的濾紙。但長久以來,我國濾清器企業與濾紙企業合作開發高端濾紙的情況卻極少,因此高水平的“芯”也不會自己跑出來。沒有高水平的“芯”,高水平的濾清器也很難產生。
缺少行業公共檢測機構、第三方認證機構等為行業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共服務部門對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形成開發能力影響較大。由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很難拿出較高的資金來建立自己的檢測機構,減少或取消新產品的試驗、檢測、認證等工作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在重要的子行業的專業領域建立公共檢測機構、第三方認證機構等公共服務平臺,用以引導、扶植中小零部件企業提高開發能力,將起著積極的作用。
上述問題為影響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問題,其它的影響因素還有許多,在此不一一列述。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上下游產業的合作問題,尤其整車如何帶動零部件企業發展,以及零部件企業如何適應整車企業需求的問題,沒有下游產業的帶動,很難產生高水平的上游企業,其中產業的龍頭——整車企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