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雖然打勝了
1949年12月16日,經歷了連續數日風雪天氣的莫斯科,早已處處銀裝素裹,零下二十幾攝氏度的氣溫讓莫斯科街頭路人行色匆匆。此刻位于市中心不遠處的雅羅斯拉夫火車站人頭攢動,除斯大林外蘇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成員都集中在大廳內,迎候一位來自遠方的尊貴客人。
隨著雅羅斯拉夫車站中午12點鐘聲的敲響,一輛火車噴吐著白色的煙霧,緩緩駛進站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莫洛托夫及其他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一起來到車廂門口列隊等待這位遠客走出車廂。12時10分左右,一個頭戴皮毛、面帶笑容的熟悉面孔出現在了車廂門口,他就是新中國首任國家主席毛澤東。
彼時的中國還是一個硝煙未盡的戰場。長期戰亂導致工廠倒閉,生產停滯,耕地荒蕪,通貨膨脹嚴重,國民經濟一派蕭條。1949年的全國失業工人多達400萬人,占全國職工總數的一半。
在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恢復經濟建設時,毛澤東曾扳著指頭歷數道:“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p>
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
為了盡快改善國內岌岌可危的經濟形勢,194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決定由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劉少奇率團赴蘇聯商討恢復國內經濟建設的方案。7月30日,劉少奇和馬林科夫分別代表中國和蘇聯簽訂貸款協定。8月4日,毛澤東復電劉少奇等,鑒于中國國內現狀,希望斯大林同意先派人來華組織“中蘇共同委員會”,最好先帶鐵路、電力、鋼鐵、煤礦、煤油礦、軍事等方面的專家共同來商定中國經濟建設的具體項目。蘇共中央同意了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柯瓦廖夫具體負責此事。8月14日,劉少奇與科瓦廖夫及第一批蘇聯專家共220人一起離開莫斯科回國。此后,中蘇兩國專家初步商定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具體項目。一大批項目等待中蘇兩國領袖進行最后的決議。
由于所談問題涉及諸多方面所以毛澤東在蘇聯停留了兩個多月。這期間毛澤東參觀了一批蘇聯有代表性的工廠,當參觀到斯大林汽車廠的時候,看到流水線上一輛輛魚貫而出的小轎車,毛澤東頗有意味地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p>
毛澤東的此次行程直接促成了在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于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敲定了一批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重點工業項目。根據協定內容,1950年先建設第一批共50個項目,其中包括一個汽車廠項目。
在進行具體建設的商討時,蘇聯專家指出,汽車幾乎涉及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所以建議中國盡快建成一座像斯大林汽車廠那樣的汽車廠。并表示,斯大林汽車廠有什么樣的設備,中國的汽車廠就要有什么樣的設備,斯大林汽車廠有什么樣的水平,中國的汽車廠就要有什么樣的水平。除了建設一座汽車廠外,同時建一座輕型汽車裝配廠,以適應短期需要,以后再擴建成制造廠。
1950年2月22日,新成立的重工業部的一問會議室內,時任重工業部,部長劉鼎正在主持全國機械工作會議。劉鼎在會議上提出,要建立新中國獨立自主的機器工業,特別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汽車制造工業。會議最后決定,立刻開始中國汽車工業的籌備工作,并成立汽車籌備組。
1950年3月,重工業部正式成立汽車工業籌備組。籌備組成立了,但懂行的帶頭人不那么容易找。最后,劉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時任重工業部專家組辦公室主任郭力的身上。郭力原名高崇岳,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河問縣高家莊一個書香門第家庭。1932年考入哈爾濱高等工業??茖W校,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谷諔馉幈l后,郭力回到河北老家,利用自己的工業知識在根據地組織兵工生產'制造槍支彈藥。一個高等工業??茖W校畢業的高材生,熟識軍工生產,又懂外語,這樣的人承擔汽車籌備組的工作再適合不過了。3月27日,郭力被任命為汽車工業籌備組主任,孟少農、胡云芳為副主任。
說干就干
孟少農留過洋,在福特這樣的大公司工作過,懂得建立汽車工業應從哪里下手。汽車籌備組成立后,他與郭力首先抓了兩件事。一是調查研究,收集舊中國有關汽車和汽車工業的基本情況。二是集結和培養技術骨干。孟少農憑著原來在清華大學任教等諸多條件,廣泛招集人才?;I備組從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抽調了一百多名學生,同時將分散在上海、重慶、昆明等地的汽車技術人員和極少數的留學歸國人員陸續選調集中。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為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曾選派兩批共40-50名技術人員到美國學習汽車技術。新中國成立后,這批在美國學習的人員處于尷尬境地,他們不甘心跟著國民黨政府跑到臺灣去,又不知道新中國的人民政府是否歡迎他們回來。郭力了解這個情況后,立即表示歡迎這些技術人員回國參加汽車工業籌建工作。得知祖國歡迎自己,那些留美的工程技術人員立刻踴躍歸國,張德慶、陳繼善、張樹梅,吳敬業、彭定一、王玉京、陳乃隆、楊南生、桂同申、張勝瑕、孫順理、劉炳南、史汝楫、馮輔晉、陸孝寬、茅於恭、支德瑜、俞云煥等50多位學有專長的技術人員先后來到籌備組。這批寶貴的技術人才成為新中國汽車工業建設的重要力量。汽車籌備組里還有1949年9月來華的3位蘇聯專家,其中一位是蘇聯斯大林汽車廠的總設計師斯莫林。
汽車廠建在哪里
汽車制造廠建在哪里,選址的問題一時間眾說紛紜。由于蘇聯的斯大林汽車廠廠址在莫斯科,因此蘇方建議,中國的第一個汽車廠也要建在首都或首都附近。陳云當時兼任重工業部部長,主持第一汽車制造廠的籌備工作。他主張遠點,可以將廠址設在西安,但在討論選址條件時,蘇聯專家提的幾個問題讓陳云猶豫不決。
蘇聯專家指出,建設一個大型的現代化汽車制造廠,首先需要考慮電力供應、鋼材供應、鐵路運輸、地質、水源等基礎條件。按年產3萬輛卡車計算,一年需要電力2.4萬千瓦,1950年西安的發電廠只有9000千瓦的能力,要解決供電問題需要新建電站,這需要新的投資還要耗費大量時問。一年要20多萬噸鋼材,西安沒有大型冶金企業,北京只有一座石景山鋼鐵廠。1950年石景山鋼鐵廠的鋼產量不足10萬噸,滿足20多萬噸鋼材的需求要改造擴容,需要新的投資和耗費數年的時間。除了電力和鋼材外,廠房建設和正常生產還需要2萬立方米木材這也是石景山無法解決的。
依照蘇聯專家提出的選址條件,原來備選的有石家莊、太原、西安、寶雞、湘潭、株洲等地,都被一一排除。最后,經過充分比對,陳云認為,東北尤其是長春周邊符合條件。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掠奪東北豐富的資源,在那里建設了較完備的工業基礎。吉林省吉林市南24公里處的松花江上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小豐滿水電站離長春不遠,完全可以滿足電力供應。東北的鞍鋼是當時國內第一大鋼廠,可以滿足鋼材供應。東北的鐵路交通基本形成網絡,煤礦、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從政治上考慮,東北離蘇聯較近,安全上也有保障。經過反復權衡,將第一汽車制造廠放在東北基本成為共識。
1951年1月16日,一份由中財委發出的“密”字頭文件被送到了重工業部,文件內容如下:
茲定于星期四(十八日)下午兩點在本委(陳主任辦公室)討論汽車廠、飛機制造廠及綜合電機廠的廠址問題,請準備意見,準時出席為荷。
出席人員名單如下:
重工業部:劉鼎、徐馳、孟少農;
鐵道部:滕代遠;
燃料工業部:陳郁;
交通部:章伯鈞;
計劃局:錢昌照、孫越崎、陳大受、楊公兆。
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
一月十六日
1951年1月18日,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意義非凡的日子。這一天,陳云同志主持的中財委會議,研究確定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這次會議確定了中國第一個汽車廠的建廠方針,以及中國第一座汽車廠的選址范圍。1951年1月26日,中財委正式下發了關于建設中國第一個汽車廠的決定,收到中財委的決定后,重工業部隨即下發通知督辦執行。
命令一下,汽車籌備組立即動了起來。受重工業部委托,由孟少農陪同蘇聯
重工業部重總辦字44號通知
據中財委1951.1.26,財經密計(建)字37號指示,關于汽車制造廠設計問題,根據各種條件,經詳加考慮。決定如下:
一)廠址:因原材料及電力供應關系,該廠廠址決定在四平街至長春間選擇一適當地點。
二)產品種類:[齊斯]150型四噸卡車。
三)規模:年產上項卡車三萬輛,一次建設完成。
四)設計及完工時間: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開始建設,1957年開始生產。
此外廠房和附屬房屋等設計標準,應適合中國情況,標準不宜過高,由重工業部與設計組洽商提出標準報本委核定。
以上各點請即轉知蘇聯設計組。
重工業部重總辦
1951.1.30
專家奔赴東北。長春解放后,市里只有兩輛吉普車,市政府就派了這兩輛車,帶著他們跑遍了長春市郊。在長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確定了廠址設在土地開闊,有鐵路線,有車站,水電基礎好,有建筑物資可利用的位于長春郊區的孟家屯。
廠址確定后,蘇聯專家開始為中國的第一座汽車廠做初步設計。之后孟少農和一批中國專家也參與到討論這個初步設計的工作中。在孟少農的工作日記中有這樣一段:
就這樣,在中國第一批“汽車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輪廓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