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孔莊、儒釋道心諦為代表的中華崇德文化是生命哲學的自我覺醒,彼得·圣吉博士的三個問題,正是一個企業生命哲學的自我覺醒。
2013年10月,學習型組織之父彼得·圣吉博士再次來到中國,《南方都市報》記者余明小姐在采訪他之后發表了題為《變成賺錢機器的公司最易破產》的訪問記。其中,彼得·圣吉提出了三個不容我們不思考的問題。
一、定位比盈利更重要。真正的定位: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存在?我們該怎樣才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彼得·圣吉說,大部分開公司的人,都知道公司運營的目的是什么,公司為什么而存在。他們普遍的回答是:為了將有限的資本投入,得到一個最大回報率的產出。公司的最終目的、根本目的、首要目的,就是盈利,就是獲取最大的利潤。這種思維,這種價值觀,彼得·圣吉稱之為公司的機器運營模式。在他看來,一味追求利潤,將自己變成賺錢機器的公司,最容易破產。只有清楚自己的定位,才不會輕易被時代拋棄。為什么?他作了一個比喻:盈利對于一個公司的意義,就好像是氧氣對于人的意義。利潤固然重要,不盈利,你就出局了;但是,氧氣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你為什么要呼吸,你需要氧氣的目的是什么,這才是真正的定位,真正的價值觀。
二、企業長青的秘密是什么?大的企業到底能存活多久?
殼牌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在過去200年中,《財富》世界500強中最成功的大公司,壽命只有三四十年,曾經非常成功的公司,其實平均壽命非常短。這一研究發現,18%的企業歷史超越了200年,這里面最長的只有兩家美國公司:寶潔和杜邦。
彼得·圣吉向我們指出:這18%的公司雖然不一定像大公司一樣擁有人才、市場份額、技術等各種條件,但它們能適應世界變化的環境,所以才能存活。而存活不了的公司,正是按照機器的方式來管理的。這架機器,只知道輸入、產出。產出就是利潤,而輸入的呢?問題正是在這里:輸入的是資源,除了經濟資源、材料資源,物質那一部分而外,人力也成了資源,叫“人力資源”。問題就來了。
彼得·圣吉指出,“資源”一詞在英語里就是“一直保留著,站在那兒等待著被利用的東西”。而“人力資源”卻是一個很奇怪的詞,既然是資源,是被利用的,到了這個“賺錢機器”的模式里,管理者最怕的就是失去控制,因此,人就像機器一樣被對待,受到控制。你不把人當人,那就壞了。所以,以人為本,讓員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個企業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系統。看看那些繁榮了200年以上的公司,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對生存的環境敏感度非常高,它把自己當作一個社會成員,把它的生意增長、企業繁榮放在整個社會之中,即把它的影響力擴大到更多人際關系中,這個,就正是現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說得好,不知道“社會責任”的企業,它能存活多久呢?
三、生活中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
怎樣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有沒有一個正確的標準答案呢?這是彼得·圣吉提出的第三個問題。人,總是會犯錯誤的。一個企業要接受那些勇于嘗試新事物的人,接受那些會犯錯誤的人。他說:“小孩通過摔跤、摔倒,才慢慢學會穩步走路,學會加快速度,這是很自然的事。”彼得·圣吉把學習和學校培訓等概念區分了開來,“生活中許多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學校的規則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少意義,真正的人生問題,并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之分”。這里,彼得·圣吉強調的是寬容,把人當人,尊重人,要讓企業內部員工有一個良好的平臺,進行會談、分享,共同地、和諧地走向同一個目標。這不就是我經常講的老板與員工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嗎?
看看以上三點,彼得·圣吉博士其實是精通中國文化的,他不愧是南懷瑾先生的弟子。他所使用的語言,可能是現代的,他提倡的“五項修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等種種,不都是孔孟之道和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心諦的現代陳述嗎?以人為本,以德為本,不為功利,只為社會作出奉獻。把人做好,每個人都盡到社會責任,這個企業就適時、應時,當然長久存活了。以老孔莊、儒釋道心諦為代表的中華崇德文化是生命哲學的自我覺醒。彼得·圣吉博士所說的這三點,不正是一個企業生命哲學的自我覺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