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在中國上映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被有些人拿來和郭敬明的《小時代》作比。大蕭條終結了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時代,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爆發5年后,浮華的小時代依然坐擁億萬粉絲。
危機真的改變了世界嗎?今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5周年紀念日前后,反思危機的討論再次席卷全球。
看上去,美國經濟指標在好轉,QE退出早已驚起灘灘鷗鷺,歐洲則險度劫難,經濟開始企穩,然而,無論歐美民眾還是經濟學家,對這一成果顯然不滿意。其原因在于,危機后拯救世界故事的第一季—搶險已近尾聲,而第二季的治本尚無明確方向,金融猛虎仍然不受約束,貧富分化反因富人受益危機解決方案加劇。2008年,擁有全美家庭總收入兩成的是最富有的5%的家庭,到2012年,已變成了最富的1%的家庭,即使歐洲的火車頭德國,貧富差距也在擴大。當年危機爆發后人們的惶惶不安,早已蛻變為因無力改變現實而生出的疏離感。或正因如此,這次摸著石頭過河的危機治理將為后世留下怎樣的經驗—正如1929年大蕭條那樣,學者們還多有分歧。無疑,危機撥轉了世界的航向,但新的方向是前行嗎?我們真正記取了教訓嗎?
梳理金融危機后的全球治理情況,對于探尋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不無裨益,這也是本期李稻葵教授文章的主旨。中國經濟第二季的故事如何演繹,值得期待。
其中,金融改革已先露端倪。除了上海自貿區的各項金融開放措施,民營企業進入銀行業的大門也再次敞開,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競相逐鹿。對于相關企業,激情之余,如何避免野蠻生長,值得思考,而這也是剛剛完成私募融資、進入成長第二季的順豐速運需要面對的問題。
不差錢的順豐速運,引入新的投資人,正凸顯了PE在資金之外幫助企業成長與規范的價值。能否順利完成未來的整合,考驗順豐掌舵人王衛,也考驗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