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有什么信息比它更重要?它就是上周五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內容大大超出了之前市場的預期。因顯示了本屆中央領導推動改革的巨大決心,市場情緒由此得以極大改善,各種結構性主題機會,如二胎、軍工、國企改革、土地流轉也勢必演繹出一波行情。
興奮同時,我們需要對兩個問題保持冷靜的思考:
首先,當前流動性仍處在一個中性偏緊的狀態。從上周央行續發央票與縮減逆回購規模的操作來看,央行調控仍偏謹慎,后市的主基調仍是緊平衡。此外,從國庫定存中標情況來看,由于本次國庫定存覆蓋跨年時點,銀行不惜成本搶購。此舉表明他們對年末資金的擔憂,也即是說,銀行當前的資本面緊張。而這種流動性偏緊的狀態已經使得債市遍體鱗傷(目前10年期國債已經收于4.6%)。無風險利率上行帶來的風險偏好下降能否完全由改革提升的風險偏好對沖?引人深思。
其次,三中全會《決定》勾勒的改革藍圖需要到2020年逐步實現,這便意味著所有政策操作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有輕重緩急、有先后順序之分。從改革的增量效應、迫切程度及不確定性來判斷,近期改革的重點可能仍將會是放開各類市場準入:如,在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外部投資者;并出臺文化、醫療、教育的方面的開放措施等。
目前形勢,我們仍然尋找需要腳踏實地的邏輯。基于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的研究,我們發現,工業企業產出缺口近幾個月趨向上升,但行業內的分化依然嚴重,經濟的結構調整仍在進行當中,邊際上呈現系統性改善較多的行業集中在中游。這意味著中游應該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
中游制造業能否以軍工為抓手實現產業升級,已經引起筆者的無限遐想。畢竟,實實在在的制造業才是一個國家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