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后,市場熱情高漲,周一拉出一根長陽,隨后幾天強勢調整,而題材股炒作始終火熱。無疑,市場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隨著《決定》的貫徹落實,這種變化將是制度性和根本性的,對市場會形成長期利好,促使市場逐步走出一波新的牛市行情。面對這種新形勢,又要回到市場操作的老問題,即作中長線投資,還是短線炒作?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短線炒作顯然更有吸引力。看看每天的盤面,連續3個、5個,甚至7個以上漲停板的題材股已經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程度。而做中長線吧,那些大盤權重股長期在低位徘徊,很多股票包括一些成長股長時間都在慢慢爬行。兩相對照,對于那些分分鐘可以滿倉,分分鐘又可以空倉的散戶投資者來說,要不為短線炒作所動,實在是一件難事。其實,最好的藥方就是時間,短線炒作看起來熱鬧,但急漲之后必有急跌,因為沒有業績支撐,最終維持不了那么高的股價。看看前期被熱炒過的上海自貿區板塊的慘烈調整,再看看近期一些被熱炒過的題材股的大幅震蕩調整,投資者的心理或許會平靜下來。而那些成長股、慢牛股,經過一、兩年,甚至八年、十年,股價已經漲了三、四倍,甚至十幾倍。如果持股時間短,作為短線來炒,收益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結論顯而易見還是中長線好。
巴菲特是最著名的長線投資大師,50多年間他只做過十幾次重大的投資決策,他的投資風格是買入后長期持有,根本不理會股價的日常波動。投資大師江恩擅長做短線交易,但晚年他總結的常勝規則中有一條就是“避免出入市過于頻繁”。另一個傳奇人物彼得.林奇,他雖然經常買賣股票,但實際上他的持股大多在兩三年以上,而他對于成長股收益的期望值在200%-300%。
洋大師的經驗和做法或許不一定適用于A股市場,那么就再看看A股市場的數據和事例。最近,證監會發布了一些數據:2012年專業機構平均持股期限約143個交易日,自然人平均持股約44個交易日。證監會的觀點是:專業機構投資者更偏好于持有主板股票、高分紅高收益股票,具備一定的價值投資理念;持股時間越長的自然人收益率越高。在機構投資者中,全國社保基金給人以選股精準和投資穩健的感覺。那么來看一下社保基金。以社保基金一零八、一零二組合為例;2012年這兩個組合買入蘇寧云商,估算平均價位為8元多(前復權價)作為其持倉成本。今年該股最低跌至4.56元,9月至10月,最高漲至14.33元,據說這兩個組合在9月份以13元之多的價格退出,獲利50%以上。又如社保五零二組合,今年一季度買入歐菲光,估算平均成本也就20多元(前復權)。該股今年股價已經翻倍,而9月30日前的資料顯示,五零二組合仍然持股。這些事例說明社保基金有這樣的收益,一是選對了股,二是持股有耐心,持股時間在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