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創業板指數于本周再創新高1423.96點,但當日創下新高后即大幅殺跌,跌幅達2.66%,也創下近一個月最大跌幅,前期漲幅過大的文化傳媒、手游等板塊成為其下跌的主要推手。創業板指數自去年12月探出底部585.44點以來漲幅已高達140%,而同期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僅漲了12%左右,相去甚遠,所以創業板此時質疑再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創業板前期持續強過其他股指,行業構成不同是重要原因。創業板公司的行業分布和主板有很大不同,與其說是創業板指數表現出色,還不如說是代表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行業表現出色。占創業板總市值比例最大的三個行業是工業、信息技術和醫療保健;而主板總市值比例最大的三個行業是金融、能源和工業。最大的三個行業市值占比都在70%左右。即使同是工業,創業板中的公司也更多的代表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比如文化傳媒、網絡信息、工業自動化等。不同行業之間的估值差異明顯,創業板所代表的行業估值本身就要大幅高于銀行、能源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即使同行業的公司,創業板公司的盈利增速也高于主板或中小板。行業分布及公司質地差別是創業板公司高估值和優異表現的重要原因。
但即使是最優秀的公司也應該有一個相對合理的估值水平。經過大幅上漲后,創業板整體的市盈率水平已經達到50倍,相對主板的估值溢價幅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附近。當前市場預期創業板2013年業績增速為45%,從目前來看要實現這個目標,難度不小。
我們將創業板、主板、中小板等各類型公司的前三季度預測業績與其股票市場表現進行對比發現,創業板前三季度業績并不突出。據統計,創業板、滬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以及滬深300前三個季度(根據業績預告進行測算)的平均每股收益分別為0.30元、0.59元、0.15元、0.29元、0.58元,在這幾類公司中滬市主板的每股收益最高,平均達到0.56元,其次為滬深300,創業板排在第三;再看這些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減幅度,深市主板公司增幅最高,創業板也排在第三。雖然是不完全統計,但可見創業板每股盈利并不突出,但股價漲幅的差別卻相當大。根據各類公司去年12月4日以來整體流通市值的變化計算的漲跌幅來看,創業板上漲了105.35%,滬市主板下跌-0.86%,深市主板漲近五成,中小板漲57%,滬深300漲兩成。
從技術上分析,創業板指數也正受到通道上軌壓制,上沖高點已基本受限于1400點附近,MACD、KDJ技術指標超買也提示近期回落風險在加大,1300點確定為下軌重要支撐,可以此為中短期調整分界點的判斷。據統計,創業板指數此前上漲持續時間最長為4-5周,而現階段正是轉換時間之窗,對此我們認為其頭部風險正在加大,而且下半年解禁規模也比較大,加之IPO重啟預期帶來更多的新增供給,其潛在的投資風險也許到了該對創業板心生警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