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我們的應變能力越來越弱,那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在穩定的環境中待的時間太久了。如果說我們改變的動力越來越弱,那一定是因為我們在安逸的環境中待的時間太久了。雖然從幾十年的時間跨度來看,中國過去幾十年所走過的道路是驚天動地的,但幾十年的時間對于一個人的生命來講,就是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路程。那么國家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對于個人來說,可能就意味著,長時間平穩的日子,加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這就是對于一個國家與對于一個個人來說,歷史的不同含義。
而從投資從業人的角度來看,目前的時期可能就處于較大波動的時期或者波動的預備階段。我們說比較劇烈而不是劇烈波動,是因為在我們的預期當中,至少整體的宏觀環境是相對穩定的,這是相比之上世紀初以及上世紀中期而言。而且從波動的范疇來說,可能經濟領域的變化,要比政治領域的變化更加明顯。然后經濟領域的變動結果,再回過頭來影響政治格局,當然這是更長時間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以我們目前的關注度,即使僅僅關注經濟一個領域,也是非常困難的事。并且即使意識到經濟領域的未來變化,卻依然難以割舍我們以往的思維模式。最典型的來說,現在宏觀經濟分析以及投資策略研究,依然是無數投資分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組成部分。而無數的投資者,也依然執著于自上而下的、從宏觀經濟去判斷大盤未來走勢。即使已經被今年以來的結構性行情打擊的無以復加,但依然寄希望于對上證指數的分析,期望能抄到一個大盤的底部,這從銀行股的無數次萌動可見一斑,同時繼續無視其他更加波瀾壯闊的結構性機會,卻沒有發現,經濟結構與市場結構,經濟屬性與市場屬性都已經或者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
有人說,中國股市的前十年,屬于大盤時代,當時股票品種太少,隨便買一只,而不用管公司是做什么的,就可以享受不少于大盤指數的收益。爾后十年,以2006、2007年的大牛市為代表,其特點就體現出以板塊為主的操作模式的開始,主要的操作形式就是以風格輪動和行業輪動為主,從而獲取超越大盤的收益。
然而更進一步,從2010年以來,這種以行業輪動、風格輪動為主要操作模式的投資方法,開始被以個股為主要操作對象的投資方法逐漸替代。如果說2010年是個新操作時代的一個提前預演,隨后在2011、2012年有所波折,那么2013年無疑是這種方法的一個最終確認。
無論我們大家承認與接受與否,或許這個時代,已經不可避免地來臨了。<\\Hp1020\圖片\13年固定彩圖\結束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