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鮮是新聞的重要價值要素。新鮮在新聞中指的就是新聞的時效性,即新聞能夠及時、迅速傳播。筆者認為,媒體要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真實、準確而又及時的報道。抓住新聞的時效性,也就把握了新聞報道的主動權,占領了制高點。
【關鍵詞】時效性 新聞 制高點
新聞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真實,二是新鮮。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鮮是新聞的重要價值要素。新鮮在新聞中指的就是新聞的時效性,即新聞能夠及時、迅速傳播。各種媒體的競爭,實質上是對新聞時效性的競爭,或者說是采訪速度、寫作速度、傳播速度的競爭。誰先搶到新聞,誰就能首先爭取到受眾。在香港的報攤上,可以切身體會到新聞鮮活的價值。到了下午,當天的報紙就降價,要兩份搭配著賣。
外國記者忌諱用“昨天”這個詞,他們力爭發出的是今日的新聞。西方新聞界常說:“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而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卻常見“最近”、“日前”、“不久前”、“近日”等時間概念含糊的字眼。嚴格的說,這種報道不符合新聞寫作的要求。新華社曾采取積極措施,在全社上下掀起“爭分奪秒寫新聞,精心寫作求質量”的活動,并以此作為新聞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有關資料顯示,這種努力的收獲還是很大的。僅以新華社國內新聞報道為例,1982年的今日新聞只占總發稿量的16%,10年以后的1992年今日新聞已占到80%,也就是說,5條報道中有4條是當天發生的事情或當天得到的消息。
新聞不僅是因為人們喜歡看新鮮信息才需要時效性,更主要的是信息以時間為生命,同樣的內容如果延誤傳播,有可能就會成為一堆廢品,而且新聞傳播的及時與否,有可能牽扯到許多人的利益甚至生命。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新聞事業發展到了新階段——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開始建設發展。這期間,新聞事業雖有起有落,但總的來說仍處于向上發展階段。僅從新聞的時效性來看,就可以發現我國新聞事業在向一個積極的方向發展著。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報》采用新華社通稿對這一災難進行報道,其標題為:《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發生地震屬于重大災難性事件,這時候群眾往往最關心地震的破壞情況、傷亡情況以及波及范圍等等,可是從文章標題來看重點放在了地震發生后人與自然的斗爭上,放在了毛主席、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如何關懷災區人民,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災救災方面。至于地震造成的災害,只有“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一筆帶過,而傷亡人數等情況只字不提。之后的報道,無論是《解放日報》還是其他一些主流媒體,都依舊只是報道黨對人民群眾的關懷,以及災區人民的抗震救災。用復旦大學王中教授的話來說,當時的災難新聞報道理念就是:“災難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
直到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我國召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體傷亡情況。會議閉幕第二天,《人民日報》刊登了來自此次會議的新聞《唐山地震死亡24萬多人》。這條轟動全世界的新聞在人們幾乎快要淡忘時才姍姍來遲,新聞就這樣變成了的“舊聞”。
32年之后,汶川發生了大地震。然而,這次媒體的反應卻和32年前的唐山地震大相徑庭。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各路媒體迅速反應,中央電視臺更是在第一時間發布了災情,全國各媒體全方位、高密度展開汶川地震新聞報道,在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權威災情信息。因為上述原因,全國各地民眾得以迅速了解汶川災區情況,并于第一時間向災區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和一份愛心。與此同時,國際上也通過媒體報道,及時了解到中國汶川地震,并對中國施以援助。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汶川地震的救援水平。
從這兩次地震發生后媒體的表現來看,我國的新聞事業的確發生了很大轉變。唐山地震時,政府采取的是信息封鎖,拒絕了一切國際援助和非主流媒體報道,采取“堵”的方式。汶川地震后,政府有控制的開放信息源,以“放”的形式利用自己的優勢把握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體現了新聞本身的傳播意義。只有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新聞才不會被其他別有用心的媒體控制,使新聞失實片面,給國家、人民造成負面影響。及時的信息發布有利于反映客觀事實,因而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對新聞真實性的反映也是有利的。
有這么一件事,對上述觀點是一個很好的闡釋。那是去年的3月至4月,有一淮南男子多次持刀對女性進行劃臉搶劫……23歲動車乘務員談某不幸于2012年3月3日在田家庵區前鋒新村一巷道內遇到該男子,臉部被刺數刀后被搶,隨后談某將遭遇發布到微博,受到網民關注。網民將談某刺傷臉部等組圖發帖在貓撲上,近18萬網民瀏覽了該帖,一時間流言四起,有說“劃臉哥”搶劫已致多名女性致命的,也有說“劃臉哥”系變態殺手的,造成當地一片恐慌。聞訊此事,媒體快速反應,迅速動作,第一時間前往醫院采訪受害人,同時對公安、檢察、法院等相關部門進行采訪。從2012年3月5日起,安徽多家報紙、電視、電臺、網絡對案件進行了全方位報道,梳理、跟蹤案情,一波又一波及時客觀的案件跟蹤報道見諸報端、網絡、電視、電臺,不到一周時間,謠言不攻自破,大眾情緒得到了穩定,負面影響得到及時消除。
事實上,延誤了新聞時效性的后果可能是非常嚴重的,既不利于人們對突發性事件展開行動,又會給居心不良的人帶來污蔑和損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機會。
2002年冬天到2003年春天,我國發生了“非典”事件。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初時我們的媒體對此類信息傳播是遲緩的。結果一時間社會上有關“非典”的傳言四起,公眾因情況的不確定性而產生了巨大的焦慮感和恐懼感,而國際上的傳媒則紛紛指責我們對此隱而不報。但后來,我國政府調整了應對這一危機的策略,傳媒對此事態的發展及時報道,社會上的流言逐漸平息,國外的媒體也開始引用我國傳媒提供的信息。可見,在一個信息傳遞渠道日益多元化、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新聞時效性的競爭成為分秒之爭的當今社會,過去那種在沒有其它信息源的情況下可能是有效的危機應對策劃——通過對信息接觸的控制來淡化危機的策略,已不可行。
如果說從傳媒效果的角度來說,“非典”事件發生時,我國傳媒初時的反應遲緩和報道滯后是一則忽視新聞時效性在國內外帶來負面效果的例子,那么2004年我國在遭遇“禽流感”事件時傳媒及時報道的情況,則可從正面佐證新聞時效性的重要性。由于傳媒報道及時,“禽流感”事件發生時,我國公眾沒有表現出“非典”時期曾一度出現的恐慌,國際上也沒有對我國政府及媒體出現種種指責。
突發事件來臨時,只有獲得更多信息才能利于解決問題,信息的公開使群眾能夠更好地和政府溝通,以免發生不和諧的場面BqxYfsavHkZmcMV3Vfy6mw==,而媒體對事件客觀的報道、引導也是在維護正義。
2010年7月24日17時20分許,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湯營大橋由于遭受強降雨襲擊,樹木阻塞橋孔,導致洪水對橋沖擊很大,發生整體垮塌,正在橋面上逗留和過往的數十名群眾落入水中,五十余人遇難。事件發生后,新華社等國內各大媒體對湯營大橋垮塌事件進行了跟蹤報道。7月25日,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縣委、縣政府就大橋垮塌事故在媒體上道歉,并在7月26日出版的《洛陽日報》上公開向洛陽市人民作檢查。”
應該說,欒川縣的做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故,沒有忙著捂住消息,忙著遮掩事實,而是站出來道歉。然而,道歉了,就夠了嗎?道歉的內容真的能讓民眾滿意嗎?道歉能夠撫慰那些冰冷的軀體和那些已經哭干眼淚的家屬嗎?7月28日,《橋塌之后,如此道歉遠遠不夠》一文赫然走進《錢江晚報》,走進網易、騰訊、新浪、人民網,走進大眾視線,走進我們的心坎……
在最短的時間里,傳遞最熱的內容。媒體第一時間,讓受眾明白了“橋塌之后,僅僅向領導道歉遠遠不夠,僅有道歉遠遠不夠”的道理。這便是媒體在客觀報道時,所做的及時正面引導,所倡導的維護公平正義,所達到的最好的傳播效果。
隨著網絡和傳媒事業的不斷發展,媒體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輿論喉舌,對國家的各項社會事業有輿論監督的職責,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突發新聞事件中,媒體及時有效的做好新聞報道是發揮輿論監督職能的有效途徑。時效性已不僅是一般新聞寫作的要求,更是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媒體搶占的制高點。救援要搶時間,新聞也要搶時間,所以媒體要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進行客觀、真實、準確而又及時的報道。抓住新聞的時效性,也就把握了新聞的主動權,占領了制高點。□
(作者單位:淮南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