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政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領域的一個重大題材,但是一直為人詬病的是,時政報道長期流于儀式化的報道,內容嚴肅不易讀,嚴重影響到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本文試以《新京報》對2013年“兩會”的報道進行分析和解讀,探究以市場、受眾為導向的紙媒在重大時政新聞報道中怎樣報道的問題。
【關鍵詞】兩會 《新京報》 時政報道 新聞策劃
每年全國“兩會”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今年尤其特殊,由于今年“兩會”新老領導班子換屆,如何做好“兩會”報道策劃,在全國媒體報道中凸顯而出,展現自家媒體的特色,是各媒體單位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筆者試以《新京報》為例,分析2013年“兩會”新聞報道策劃亮點。
一、總體分析
《新京報》擅長時政和專題策劃報道,此次“兩會”系列報道更是贏得了業內外和讀者的廣泛好評。《新京報》2013年“兩會”報道從兩會開幕前的2月28日開始,到3月18日結束,報道緊扣“兩會”主題,緊盯“兩會”議程,不管是內容的深度、廣度,還是呈現形式的多樣、創新,都走在國內媒體“兩會”報道的前列。依據筆者對《新京報》2013年“兩會”報道的觀察,筆者認為《新京報》在本次“兩會”報道中的策劃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緊扣“兩會”焦點,評論配合議程報道反應迅速。《新京報》發揮自身評論優勢,評論部針對當日主要議程報道,以一日一評的社論,打造出《新京報》19篇“關注2013年全國‘兩會’系列評論”。同時,評論版推出“觀察家·代表委員議政錄”欄目,根據熱點議題和熱門代表、熱門委員提出的提案和建議,改編成來稿發表。此舉在全國媒體報道中甚少見到,得到讀者和參會委員的廣泛關注。
報道聚焦小人物、小事件、小細節。“兩會”報道各路領導人齊齊到場,此屆“兩會”又逢新舊領導人交接,媒體焦點大多對準政府政要。當然《新京報》也不例外,在常規報道策劃之外,《新京報》將焦點對準“不起眼”的人大代表,如“最美孕婦”彭偉平、“90后”代表鐵飛燕等等。同時,縱觀《新京報》“兩會”報道,一些小細節也得到《新京報》的關注。如外地委員抵京拼車、女代表騎自行車報道等等,這些小細節的報道反映出本屆“兩會”新風,贏得讀者贊揚。
精心采編重點稿件,挖掘深度新聞;打造重點欄目,形成品牌。從2月28日開始,《新京報》接近一天一個專題的進度,對“兩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廣度的解讀報道,議題包括房價、新城鎮化、“三公”、反腐、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以及胡錦濤、溫家寶十年執政節點總結和習近平、李克強履職經歷專題解讀介紹。重點欄目這塊,《新京報》“兩會”期間開辟“‘兩會’觀”、“微‘兩會’”、“國策論”、“‘兩會’臉譜”以及“兩會”系列評論等欄目,這些欄目以鮮明的紅色打底的文字標識,有助于打造《新京報》品牌。
形式上,整合“兩會”信息,挖掘時政新聞關鍵數據信息,以大量信息圖表呈現,給受眾以視覺沖擊。《新京報》一直重視版面形式和圖表化,在今年“兩會”報道中,《新京報》實現了更徹底的圖表化。如3月9日《人大今年將聽取審議反貪污賄賂報告》中,《新京報》用一個占三分之二版面繪制了一張信息圖表。整張信息圖表主體是一個鍋的物體,兩個人努力打開一個古代官員形象的“鍋蓋”,鍋里有手表、錢幣、房子等等貪污物品。信息圖表活潑生動的反映出我國當前反腐現狀,信息量豐富。
打通多個輿論場,聯合門戶網站深化“兩會”報道內容。在“兩會”期間,《新京報》除了利用自身的媒體資源,如新浪官方微博、新京報網設置話題,積極與網友互動之外,今年和門戶網站新浪合作重點打造的欄目“國策論”,邀請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縱論國策,為“中國夢”描繪了更加清晰的圖景,探尋“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同時,欄目“‘兩會’幫你問”服務性報道是《新京報》聯合門戶鳳凰網,幫助讀者、網友向相關代表委員提問。報網合作的結果是強化了《新京報》的內容深度,擴大了《新京報》的報道影響力。
二、重點分析:信息圖表——時政報道的可視化探索
1、信息圖表:為《新京報》“兩會”報道增色
信息圖表是由美國著名學者、圖表信息設計師理查德·索爾·沃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于1976年提出,他認為:“信息圖表設計是一種構造信息結構的方式,設計師應該提取復雜環境和信息中的內核并將其以清楚、美觀的方式呈現給受眾。”①簡單的說,信息圖表就是從海量信息中提取關鍵信息,用簡單易懂的圖形和文字把信息和數據以視覺沖擊力強的圖表形式表現出來,讓信息更加快速、有效傳播。
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會總結上一年的政府工作情況,并提出當年的工作任務及政府自身建設情況,涉及我國國計民生問題的方方面面,其中蘊含大量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每年媒體重點報道的內容。今年,《新京報》采用12個版報道政府工作報告,其中11個版是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解讀版面采用文字+信息圖表的方式深度分析報告內容。文字內容主要是對關鍵報告內容的解讀。報道主要亮點在信息圖表,版面設計不管是色彩搭配還是排版效果都讓人眼前一亮。最關鍵是這種視覺化的表達并沒有丟失文本內容的深度,報道大量提煉數據,以柱狀圖、環狀圖進行比較,讓讀者很容易就能理解這些信息。
2、信息圖表的表現形式
筆者對《新京報》2013年“兩會”報道進行觀察與分析,認為信息圖表在時政報道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凸顯關鍵信息數據。數據在信息圖表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抽象、枯燥的數據在信息圖表中形象化,能夠幫助受眾理解一些重要的時政問題。如3月6日《一張圖讀懂政府工作報告》,《新京報》提煉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大關鍵數字”,如“國內生產總值51.9萬億元,躍升世界第二位”、“今年企業退休養老金繼續提高10%”等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關鍵信息數據,受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了解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讓枯燥冗長的政府報告可讀性大大增強。
呈現事物發展趨勢。傳統的統計圖表如條形圖、餅狀圖、折線圖在展現新聞的發展變化時發揮很大的作用,統計圖表清晰、直觀。如3月12日《釋放改革紅利 從收入分配開始》,折線圖表現10年來基尼系數、10年來GDP增長,用條形圖表現10年來收入增長、2011年各行業年收入差距等內容,信息圖表形象的反映出我國目前貧富差距、地域差距、行業差距之大,凸顯出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
圖解過程、梳理流程。《鐵道部大事記》是《新京報》針對國務院機構改革、鐵道部即將撤銷的新聞報道,《新京報》用一整版的信息圖表回顧了鐵道部自成立至今撤銷大事記,整張信息圖表主體是一條長長的鐵路軌道,一列火車從站臺開出來,沿著長長的鐵路軌道,按照鐵道部歷史發展軌跡,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將復雜的歷史及其信息以相當生動的形式反映出了,讓讀者一目了然,增強了信息的可讀性。
3、信息圖表報道傳播優勢
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信息圖表是建立在對數字、圖片、文字等大量資料充分吸收的基礎上的,并依據資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體系構建而成。因此,信息圖表將原本零散的數字、圖片、文字、符號等元素統一,以服務于所要表達的主題。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九年回顧》,《新京報》從GDP、收入、房價、改革和語錄等方面回顧了2004年到2012年政府報告內容,從該信息圖表中,受眾很容易就能獲得9年中政府報告的主要內容以及報告內容發生的變化。
時政新聞更加易讀好看,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由于信息圖表能夠將各種新聞要素以一種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就使得信息中的人和物更加生動,反映的時政新聞信息也更加直觀簡潔,此特點契合了信息社會受眾追求視覺沖擊力強的信息的需求。信息圖表相比較文字報道來說,更加具體、形象,受眾通過讀圖可以理解比較復雜的時政新聞,找到自己關心的時政新聞信息。
獨特的審美價值,信息圖表本身在色彩運用、圖形構成、版式設計方面具有藝術表現力。信息圖表的色彩豐富,容易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受眾得到視覺和心理雙重審美體驗。信息圖表大量使用折線圖、環狀圖、柱形圖,加上獨特的版面設計版面,這些圖形在反映信息的同時,也給受眾帶來閱讀美感。
三、《新京報》“兩會”報道給主流媒體時政報道帶來的啟示
重視報紙可視化探索,加強對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能力。傳統的觀點認為,文字是報紙最重要的部分,崇尚“內容為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認為,在傳媒發展新的形勢下,傳媒產業應該提升為內容、載體、規則三要素合成的“產品為王”。在當下這個“讀圖時代”,媒體的時政報道要做得好看且不喪失深度,就要重視并且加強信息和數據的收集、整合、分析人才儲備和培養,不斷為受眾提供直觀而又容易理解的信息產品,讓受眾閱讀體驗更加便捷、方便,從而提高受眾的政治素養與能力。
強化對“兩會”的深度解析、評論,引領輿論導向。如《新京報》此次“兩會”報道啟用社論版,每天一篇“兩會”評論,同時整合“觀察家”欄目、“來信”欄目,從不同的側面、角度來評析“兩會”,解讀“兩會”。評論與報道形成合力,聚焦社會熱點,傳遞“兩會”思想信息,有助于強化輿論導向,推動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報道手段多樣化,整合多種資源集中報道“兩會”。隨著數字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廣泛運用,輿論環境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媒體報道新聞越來越重視整合媒體資源,特別像“兩會”這樣重大時政報道策劃,更是如此。報網聯合、社交網站的互動,根據不同媒體的特點,有效整合,提高媒體報道的傳播效果。從近幾年媒體發展來看,紙媒不再局限于“孤身作戰”,越來越青睞于與大型門戶網站合作,共同打造重大新聞事件的新聞報道,提升自家媒體的影響力。媒體報道手段的多樣化,能夠最大程度的提升“兩會”報道的影響力,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從而促進我們民主政治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馬驕,《信息圖表設計的發展與視覺傳播研究》[D].蘇州大學,2012
②劉丹,《讀圖時代下國內報紙新聞圖表的發展趨勢研究》[D].暨南大學,2011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新聞學系本科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