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68屆聯(lián)合國大會全體會議選舉沙特、立陶宛、乍得、尼日利亞和智利等5國為2014-2015年度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沙特外交部在第二天發(fā)表聲明說,安理會沒能阻止敘利亞巴沙爾當局屠殺人民,甚至他使用化武都沒被處罰,因而拒絕加入這個對維護世界和平“無能為力”的組織。
安理會共有15個成員,其中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為常任理事國,其余10個非常任理事國按地區(qū)分配席位,亞洲兩個、非洲3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qū)兩個、東歐1個、西歐及其他國家兩個。雖然非常任理事國沒有否決權,但因為名額有限,當選還是被看作一項很大的榮譽。因此當選后又拒絕出任的事,在聯(lián)合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看起來,沙特這次是真的生氣了,生氣的直接原因是安理會在9月底放了巴沙爾一馬。

沙特奉行的是伊斯蘭遜尼派的分支瓦哈比派的教義,而敘利亞的巴沙爾家族屬于什葉派的分支阿拉維派,雙方在教義上互不相容。2011年年初,在“阿拉伯之春”的影響下,敘利亞內戰(zhàn)爆發(fā)。沙特理所當然地站在了反對派一邊。2013年8月,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郊區(qū)發(fā)生了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美國認定是敘利亞政府所為,一度準備對敘利亞動武,這本來是推翻巴沙爾政權的絕好機會;但后來在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的調停下,美國同意敘利亞政府以化武換和平。9月27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2118號決議,要求敘利亞與聯(lián)合國合作,消除其化武庫存。敘利亞的戰(zhàn)爭危機得以解除。
不能通過戰(zhàn)爭即刻除去巴沙爾政權,這樣的結果讓沙特非常失望,于是借機遷怒于安理會。但打算開戰(zhàn)的是美國,臨時改變主意的也是美國,沙特的不滿,其實更多是沖著美國去的,只是無法直接宣之于口。在除去巴沙爾以免伊朗勢力坐大這一點上,沙特和美國是有共同利益的,但美國的考慮要復雜得多,它忌憚敘利亞反對派中的恐怖分子有朝一日反噬,故一直拒向叛軍提供重型武器;在開戰(zhàn)問題上,美國還需要平衡俄羅斯的不滿和世界輿論的反彈。另外,奧巴馬本人也不是一個有堅定主見的人。這些都導致美國無法像沙特希望的那樣通過戰(zhàn)爭解決問題。
但不管有多大的不滿,與美國結盟畢竟是構建沙特王室的三根權杖(與美聯(lián)盟、石油收入、瓦哈比教義)之一,而且這種關系已經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因此更大的問題是,沙特為何要如此高調地宣泄不滿?在筆者看來,問題的根本是美國在中東的掌控力和威信正在急劇下降。
“阿拉伯之春”發(fā)生時,美國順應當時埃及的民意,放棄了獨裁者穆巴拉克;2011年奧巴馬政府高調“重返亞太”,試圖將戰(zhàn)略重點遷出中東;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奧巴馬的應對進退失據(jù),最后連自己劃定的“紅線”也不遵守了;最近,美國又開始和伊朗眉來眼去。美國的這一系列舉動讓以色列和沙特這些地區(qū)盟友驚懼不安,他們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對美國在該地區(qū)貫徹自身意志的決心和能力產生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