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IPCC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與此同時,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生效,關于溫室氣體進一步減排的國際談判開始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由于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直接關系到各個國家的能源政策問題,關系到經濟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媒體高度重視。雖然IPCC給出的結論核心部分在科學界內部沒有爭議,但是反對IPCC的聲音很快就在媒體上占據了很大的位置,各種陰謀論也隨之而來。公共媒體上紛雜的聲音給普通人的感覺是相關問題在科學界仍然很有爭議。
對IPCC報告最不利的事件發生在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大會之前幾周,一個重要氣候變化研究組的大批電子郵件泄露,一些文字被反對方斷章取義,指責全球變暖本身就是編造的。雖然后來經過嚴格的檢驗,這些泄露的電子郵件并沒有提供任何關于研究者偽造數據的證據,也沒有發現任何的行為不端,反對方的指責完全是故意誤導,但是卻給隨后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造成了足夠的干擾。而且這個事件的調查和澄清并沒有被廣泛傳播,以至于今天還成為反對者的話題。
這些郵件中被反對者利用的最關鍵的一句是關于短期內氣候變暖減緩的討論。從1998年開始,持續了多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升高趨勢的確減慢了。盡管剛剛過去的三個年代每一個都創造了人類有氣候紀錄以來的平均氣溫最高的紀錄,但是一種聲音忽然響了起來,就是全球變暖即將要到頂點,甚至有了小冰期即將到來的預言。在一個逐漸上升的趨勢中觀測到一個速度減慢,既有變化即將到達高點的可能,也可能僅是一個短暫的緩沖,究竟如何發展應該根據觀測到的各種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來推測,需要數據支撐。但是反對方僅僅隨便在氣溫變化圖上畫了一個曲線,就給出了一個氣溫即將下降的暗示。這個做法本身并沒有任何科學意義,卻在媒體造成了足夠的混亂。在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公開前的政府審核中,就有政府代表提出了這個問題,最終的報告中也加入了對于短期氣候變化不確定性的解釋。事實是氣候本身的年計變化非常大,從1998年到2012年,平均氣溫升高是每十年0.05攝氏度,低于1951年以來的每十年0.12攝氏度的升溫幅度。但是如果分別從1995、1996、1997年來數十五年,每十年的升溫趨勢就分別是0.13、0.14和0.07攝氏度,由此可見年計的氣候變化對這個趨勢的影響。而且研究者已經知道1998年是厄爾尼諾現象非常強大的高溫年,選其作為起點很不合適。
過去的幾年里,反方一個很不合理的推測都能在媒體里面掀起波瀾,而正方的解釋卻往往傳播不遠。這個現象并不令人奇怪。實際上,IPCC給出的評估報告是一份科學文獻綜述,覆蓋很廣泛的領域,很多領域人類剛剛開始研究。這些領域往往有缺乏足夠數據、研究方法仍然在發展等問題,使得評估報告的一些細節在科學界內被質疑。這屬于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沒有任何一條質疑能夠動搖IPCC最終給出的綜合結論。不過這些科學界內的正常討論被一些媒體拿出來放到公眾面前,給民眾加深了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結論未定的印象。這些爭論與一些人想象的其實很不同。比如對于北極海冰問題,有研究者認為第四次評估報告過于樂觀,實際情況要更加糟糕,北極會更早出現無冰之夏;比如第四次評估報告忽略了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融化的影響,考慮了這些影響以后的海平面上升問題變得更加迫切。這些質疑內容也都被納入了新的評估報告中,所以才有了氣候變化比原來預料的更加嚴重的新結論。真正有價值的疑問出現在對第二工作組報告中關于喜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的一個錯誤引用上,IPCC意識到問題以后立刻糾正了錯誤,同時對所引用的文獻提出了更加嚴格的選用標準。
新出臺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同樣遭到了反方的攻擊。雖然攻擊的內容基本上都有科學解釋,很多都是故意誤導,但是媒體信息的混亂仍然給人造成這個問題有爭議的感覺。爭吵仍然在繼續,但是留給人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如果短期內大規模溫室氣體減排仍然無法達成協議并實施,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很可能會比19世紀末高出1.5攝氏度以上,甚至有高出2攝氏度的可能,而21世紀以后升溫仍然會持續,這種升溫對地球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我們很可能會給子孫留下一個不大一樣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