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中東石油第一大進口國,這給中美兩國在中東地區安全方面緊張的外交關系火上澆油。一方面,美國軍方在幫助中國搞定中東地區的石油供給,而另一方面,中國卻對美方希望中國支持其中東外交政策的壓力予以抵制。
數年以來,美國每年斥資數十億美元控制霍爾木茲海峽和中東其他要塞,以確保石油順利輸入全球其他地區,這使中國和其他石油消費國從中獲益。但《華爾街日報》近期對全球數據的分析顯示,北美頁巖油氣產業的崛起有望幫助美國在今年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這降低了美國對中東等地進口石油的依賴度。
但與此同時,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性卻在與日俱增。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份原油凈進口量為每日630萬桶,美國為624萬桶。
對于華盛頓來說,中國對石油的旺盛需求意味著,美國政府要對其軍事支出給出合理的解釋,因為其政策令中國這個被許多美國人視為戰略對手且頻繁在外交政策中與美國立場相左的國家受益。而據了解中美近期會談的知情人士稱,北京已要求華盛頓維護波斯灣地區的安全,因為中國無法憑借自己的軍力實現這一目標。作為交換,美國官員也敦促中國在敘利亞和伊朗的外交政策上給予美國更大支持。一位知情人士舉例說,美國官員曾在私下會談中敦促中國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
前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4月份在華盛頓出席布魯金斯學會舉辦的會議,當被問及中國是否會在保衛中東石油運輸線中發揮更大作用時說,暫時還是讓美國保護吧。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醫生這個職業意味著體面、高薪以及父母的認可——父母都喜歡炫耀說,“我的孩子是醫生。”但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醫生工資不高、工作辛苦,還可能被病人辱罵甚至毆打。甚至連醫生也不愿自己的子女繼承這個職業,2011年中國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78%的受訪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穿上白大褂。
北京麥可思(MyCos)的教育顧問們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的平均月薪為2339元人民幣,而中國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3051元人民幣,醫生和護士兩種職業墊底。許多醫生還抱怨稱,在疾病無法痊愈時,患者用暴力發泄不滿的趨勢上升,哪怕醫生在治療方面并無過錯。
中國官方從8月下旬起重手打擊網絡謠言。有觀點認為,在官方發力爭奪網絡輿論陣地的背景下,以大V為領頭羊的網民參政議政潮流今后一段時間將趨于式微。
人民網等多家官方網站近日也刊發了題為《打擊謠言背景下的網絡輿論新格局》的文章。文章說,時政類大V作為一個群體退場,從一個角度看,未嘗不是強行擠掉“輿論泡沫”,雖然手法有些粗糙。少數沉湎于浪漫情懷、躁動而偏激的知識分子網友,也需要思考如何能夠推動社會實現平滑轉型,否則,裹挾網絡民意和政府決策,是很危險的。今后,有專業背景的中V將崛起。
文章也呼吁官方對于“專家論政”給予更多包容,守住中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所奠定的知識分子政策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