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富人階層,富人階層在執政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后,開始走進政治場域,他們想有說話的機會,即使聲音微弱,也聊備一格。
當下,貧富懸殊導致社會正在積蓄著一種不正常的憤怒,仇富幾成中國社會的病態共識。
在特殊國情之下,在商研政是富人階層必修功課,柳傳志的“在商言商”,梁穩根持續向執政黨示愛,近期圍繞馬云的言論風波,王石、張欣去年以來在國際媒體的不斷發聲,人們開始關注“公民企業家”群體的應運而生?!罢蛵u”或是一個標志。
富人的選擇不外有二:用腳走路,舉手投票,再就是大聲說話。
大時代,大歷史風起云涌,“在商言商”之說,顯得有些畏縮。
或許只是自保?!
“公民企業家”能否形成氣候?!
富人階層的選擇,或者別無選擇!
真是希望有一個公民企業家的群體在。站著一大片,而不是跪著一片了,還有叫快磕頭的。
在商言商,往小說是唯利是圖,往大說就是沒有社會擔當。商人是社會一員,但又不是普通一員,他賺取社會利益,更占有較多社會資源,理應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怎么能置身社會之外?
王功權關于不移民的邏輯(讓人)無法認可:那些以權謀私者是沒有權利移民的,他們應該直接進這個國家的監獄,否則,你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移民。
對比掀翻上海法官的爆料人,這3個青年明顯遜色一籌。首先爆料不夠猛,受賄很容易混淆成送禮,頂多算違紀,看點不大。再者青年們私下拿去威脅,容易被說成敲詐罪。
偷拍當然違法,受賄同樣違法,并且偷拍是想敲詐,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戰爭時期,槍炮不如人,需依靠精神的力量,同時還要進行革命教育,文工團便應運而生。和平時期,文工團當然也有作用,作用是什么,似乎不便說明,此處省略一萬字。
唱個歌就當將軍,你叫人家上戰場的人怎么想?將軍一定是動手的而不是動嘴的。
Q:中國武術越來越商業化。曾有媒體披露,峨眉派、少林派、青城派等各大門派的掌門人已經儼然成為CEO,真正擁有功夫難說,撈錢的途徑卻非常之多。而因著李小龍師父聞名的詠春拳,很多外國人感興趣,近年來武館越來越多,但真正的一代宗師難尋。對比李小龍那個簡單練武的年代,中國功夫是不是走得太遠了?
A:任何時代的習武者,都有各自的訴求。在今天這個時代,多數習武者都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主動或被動地與名利攪在一起,無暇純粹了。李小龍在當時勤奮訓練,并敢于對既定觀念進行反思、提出質疑,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中國功夫不是走得太遠,而是我們離它越來越遠,遠到看不見、摸不著,就只剩下影視劇和文學化的臆想了。
本刊記者 李乃清
西班牙青年Javier,白、高、帥,但確實不富。
每周一至周三,他宅在合租公寓里,埋首平面設計,不過,在倫敦這樣滿街先鋒藝術的設計之都居大不易,競爭很激烈。周四至周六,他去市中心查令街一家旅游書店打工,主要負責整理地下室新進庫的圖書,并在電腦上整理編目。
Javier從不避諱自己經濟實力有限,有一次朋友建議大家去西區看戲,他上網一查,“站票也要2鎊?!”就猶豫了,遂決定放棄——“我得省下這周日去教堂的路費?!?/p>
Javier全家都是虔敬的基督徒,據他介紹,弟弟Daniel是名攝影記者,這些日子正在敘利亞最危險的地方拍照,弟媳是個俏麗的牙買加姑娘Christina,這對“白加黑”組合能走到一起,全賴上帝的恩典與指引。
Javier 的合租者也是基督徒。那個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得像方便面的姑娘來自尼日利亞,那晚我們第一次見面,她匆匆打個招呼就回房間了:“抱歉,我睡前要讀經禱告?!钡诙煸顼垥r間,我見她捧著個印有世界地圖的陶瓷杯,邊啃面包邊認國名。
晚飯后,他們幾個常聚在客廳一起看碟,從《阿甘正傳》到《卡薩布蘭卡》,都是些我國文藝青年十幾年前就看過的老電影。不過,這一大“家”人圍著電視機的感覺確實溫馨。
倫敦客打拼不容易,巴黎青年也辛苦。
我的法國好友Louis,講一口流利漢語,在巴黎最牛的翻譯學校修習同傳。為就近入學,他租住在埃菲爾鐵塔附近。論地段,那里就像上海的“上只角”,是巴黎中產階級聚居地。
我跟著他穿街走巷,進入一棟看似豪華的老樓,隔壁就是Agnes b.的店面。Louis紳士地為我打開樓道邊的鏡門,指指底下一行小字“serviteur”,半調侃地笑道:“我租的是以前仆人住的地方?!?/p>
旋梯狹窄得只容一人上下,爬上頂層7樓,十來平米的小房間,一張寫字臺和一個書架就占了大部分空間。他買了一張可以架空的小鐵床疊在寫字臺上,每天在此刻苦學習。
Louis 的學校以嚴進嚴出聞名,盡管我們都覺得他漢語水平了得,他偶爾仍為能否畢業焦慮。每天早起,他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聽漢、法、英三種語言的新聞,早飯后到樓下推輛1小時內免費租用的自行車趕往學校,他們幾個同學每天都約好組織同傳練習。Louis有著遠大的目標:畢業若干年后能坐在國家領導人邊上協助“中法交流”……
我另一位外國友人、葡萄牙姑娘Ana也會說漢語,還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雷月”,她總笑嘻嘻地介紹:“就是那個‘雷人’的‘雷’?!?/p>
Ana此前常居上海,前陣剛搬回老家里斯本小住。這些天,除了給當地學生上漢語課,她還接了份零活:將葡萄牙某售樓公司的宣傳資料翻譯成中文?!澳切┯绣X的中國人買了葡萄牙的別墅,就可以辦移民了。”
我印象中,Ana在上海時租住老里弄舊公寓樓,平日相當節儉,錢都花在文化消費上。盡管耳聞她父親早年從事外交工作,但若不是這次去里斯本在她家短住,我恐怕很難把這個樸素的葡萄牙“海漂”族與那套大客廳里擺滿各國收藏品的貴族公寓聯系在一起。
Ana說要回中國發展,我偶爾表示不解:“你在這里居住條件這么好,給當地學生上上漢語課,完全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p>
她立馬糾正道:“但這是我父母的房子,并不是我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