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鼠會出版的第一本書里,有這樣一段話:“想起小時候讀過的武俠,隱匿多年的幫派老人決定復出,燃一縷狼煙,消息被傳遞至村莊、城市、山區和荒漠,正在田間耕種的老漢、街頭被人欺負的小販、喝酒賞花的公子哥,原來都是默默隱忍的江湖高手,他們伸個懶腰,提起身,念叨道,‘該出發了’。”
這是姬十三回憶他在科學松鼠會剛成立時的心境。那是2008年4月13日,從那時起,一群科學愛好者開始建造一個科學的理想國。這個理想國的國王,就是姬十三。
“讓科學流行起來。”這是姬十三建立科學松鼠會的初衷,也是他的夢想。他的夢想里帶著點人文關懷。在他的觀念中,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更需要心靈支撐,科學是其中的一種,大眾亟需去理解它。而他和他的團隊要做的,就是塑造科學的親和力,改變當前的科技文化圈。
這個與科學有關的夢,由來已久。姬十三(原名嵇曉華)小時候的夢想是當科學家,所以高考填報志愿時選擇了生物專業。07年臨近博士畢業時,他原本可以選擇出國深造、進國內研究所或進大公司搞研發工作等看起來前途光明的出路,但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熱愛科學但不喜歡科研,更熱衷于傳播科學,他決定不走尋常路,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變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之后在08年“北漂”,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建立了科學松鼠會。
在中國,科普絕非易事。人們對于科學的印象,往往是實驗室和數據,或是在電視上看到神舟飛船飛天時的那一聲驚嘆。再近一點,就是日常接觸到的手機、iPad或電腦,少有人會把科學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科學真的能成為一種大眾文化嗎?
姬十三用行動告訴我們,有時候夢想并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只需要順從自己的心一步步前行。他不僅敢于邁出第一步,還善于小心經營他的理想國。
科學松鼠會成立之初,在思考如何將其做大時,知名媒體人平客曾建議他讓探索頻道收購科學松鼠會,用美國人的資本將其做大。但姬十三還是決定自己來做。
“最后證明他是對的,”平客后來回憶說,“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沒有把科學松鼠會賣給美國人,而是自己去發展,說明他有自己清晰的判斷。”
盡管開頭這一年磕磕撞撞,但“科學松鼠會躥紅”入選中國科協評出的2008年十大科普事件,讓他們看到這個領域的無限可能性,而同年入選的還有神舟七號上天這一壯舉。
當姬十三決定把傳播科學當作公益事業的時候,夢想卻屢屢碰壁。隨著規模的擴大,草根NGO普遍遭遇的困境,科學松鼠會也未能幸免,資金、人員、管理等問題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既無法注冊成NGO組織,又不能得到傳統公益圈的認可,在2008年底申請公益孵化器支持時,他失敗了。所幸有風投向他伸出橄欖枝。經過半年的思考,在公益和商業之間,他做了一個決定。2010年11月,果殼網正式宣布成立。
他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科學松鼠會逃脫了轉為商業注冊公司或商業公司一部分的命運,仍保留公益性。果殼網的一部分盈利將用以支持科學松鼠會的運作。從此他擁有了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和果殼傳媒CEO的雙重身份。
左手公益,右手商業。朋友擔心兩只手會不會打起架來,理想是否會屈服于利益。實際上十指緊扣反而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現在,科學松鼠會依然吸引著大批“松鼠”,果殼網的新浪微博也已有將近94萬粉絲。許多人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存在疑問時,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他們。
但他并不滿足果殼網的成功起步,骨子里的“求變”基因讓他抱著夢想繼續狂奔。
在“謠言粉碎機”成為眾多人尋求謠言真相的福爾摩斯之后,姬十三抓住“先發笑再思考”的傳播方法,又先后發起了“萬有青年燴”和“菠蘿科學獎”,用娛樂和詼諧的方式,讓科學知識流傳得更廣更遠。而在今年4月份第二屆“菠蘿科學獎”在一陣笑聲中落幕后,他又開始轉向對受眾的研究,思考怎樣才能提高傳播效果。
從理科博士到自由撰稿人,從公益組織創始人到企業CEO,在外人看來,姬十三的人生軌跡充滿了變化和傳奇色彩,但他覺得自己只是遵循內心的聲音把對科學的興趣做到極致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他只是從科學的發現者變成傳播者,再后來則是幫助更多的人去傳播科學,把自己對科學理想國的想象變成現實。
他說:“我特別在意我的人生能夠自圓其說,如果有一天我做的幾件事情,你問我這幾件事情有什么本質的相同?如果我答不上來,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崩塌了。對我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我的人生能夠自圓其說,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條金線,也許這就是我堅持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