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輝煌的經濟成就,但隨之而來的貪污腐敗、貧富懸殊、道德滑坡等問題,再次把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推向改革的十字路口。
新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面臨的一大挑戰,是為解決中國發展起來后的社會矛盾尋求出路。而跡象顯示,中共領導可能會繼續參考與借鑒新加坡的治國理政經驗。
習近平擔任校長的中共中央黨校屬下的《學習時報》,過去兩個月就一連刊登了至少4篇署名文章,詳細介紹了新加坡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經驗,以及新加坡權力運行與監督的機制。
中央黨校政法部傅思明教授在接受本報訪問時進一步說明,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監督如此有效,是因為它先從黨內做起。其最基本原則是對腐敗現象采取零容忍態度,也就是絕不容許腐敗分子在黨內存在并成為特權人物,這樣的機制是中共必須學習及貫徹的。

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呂元禮告訴本報,一黨長期執政通常容易滋生傲慢和懈怠,進而產生腐敗現象,但新加坡卻成功塑造了廉政文化。這除了歸功于黨內監督,“讓民做主”的制度也至關重要。他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應該向新加坡看齊,不僅實行家長式管理的“為民做主”模式,也應該融入“讓民做主”和“認民做主”的最基本原則。中共的作風其實有“認民做主”的傳統精神,但中國官員能否升遷是上頭說了算,老百姓沒有決定權,現實中沒有實現“讓民做主”。
新加坡的治國經驗受中國重視,但受訪學者強調,新加坡經驗只不過是便于中國參考,不適于照單全收。

近年來,中國工資水平的大幅攀升以及人們對中國農村勞動力儲備正在枯竭的擔憂,已經向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發出了警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孟昕在中國9個省份的15座城市進行的對中國農民工勞動力的詳盡調查顯示,2010年只有約25%的農村戶口勞動力到城市打工,而且他們在城市居留的時間也相對比較短,約為7至9年。這是因為農民工在享受城市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方面存在制度性限制。當農民工想要結婚生子時,當他們失業、生病時,或者當他們需要照顧上學的孩子或父母時,他們除了返回家鄉別無選擇。假設農民工享受城鎮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的限制被廢除,同時假設農民工在城市逗留的時間因此增加一倍,任何所能想象的勞動力短缺現象都會消失。
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發表的第一次講話就讓人耳目一新。他為“讓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并依次談到了整個中國、特別是中共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講話中多次提到普通民眾的愿望,只有一次提到了“社會主義”這個詞。他指示中共官員停止奢侈的宴請活動、不說空話,這樣的要求在任何國家的官員中都是罕見的。
這些都是好兆頭,但我們應謹防對這些象征性舉動做過分的解讀。要讓老生常談的經濟增長向內需拉動型再平衡落到實處,必須拿出大膽的行動。這意味著要犧牲被過時發展模式套牢的國企的利益,增強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私人部門的實力。
還應進一步改善社會保障,這方面的工作在胡錦濤任內已經開始。賦予民眾權利也將意味著廢除戶口制度。從明年開始,中國的勞動人口增長將逐漸放緩。鼓勵民眾從農村生產力低下的活動中擺脫出來、轉移到城市從事生產率較高的活動,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