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時米尼米(Minimi)5.56mm輕機槍是比利時FN公司的杰出作品,其于1970年代初研制成功,主要供步兵、傘兵和海軍陸戰隊作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該槍現已大量裝備美國(美軍將其命名為M249機槍)、比利時、加拿大、意大利及澳大利亞等國家軍隊。
鑒于米尼米機槍在北約國家軍隊中廣泛裝備,并被很多國家仿研,外貿市場需求較大,我國軍工企業于2009年12月開始仿研該槍,科研人員在保持原槍特點的前提下,依據國內現有工業制造水平,對其結構、工藝、材料國產化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造。經過努力,此槍于2011年11月設計定型,命名為“CS/LM8型5.56mm輕機槍”,主要用于外貿出口。

CS/LM8型5.56mm輕機槍與米尼米5.56mm輕機槍一樣,發射5.56×45mm(SS109)槍彈,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擊錘直動式擊發方式,開膛待擊,僅能連發射擊。該槍全槍質量7.1kg(含兩腳架、彈匣和瞄準鏡),全槍長1 040mm,槍管長465mm,有6條右旋膛線,初速915±28m/s,理論射速750~1 000發/分,故障率不大于2.5‰,壽命15 000發。每挺槍配有1個200發彈箱和30發彈匣若干。槍身配有兩腳架,也可安裝在三腳架上使用。
與原型槍一樣,其采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自動方式。擊發后,當燃氣經過導氣孔時,一部分火藥燃氣進入氣室,推動活塞及與之相連的槍機框向后運動,并壓縮復進簧。槍機框后坐所需能量的大小通過火藥燃氣流量的多少來調整。
當槍機框后坐運動10mm時,其開鎖螺旋面帶動槍機的螺旋面,迫使槍機旋轉,槍機旋轉45°后與槍管節套解脫,完成開鎖動作。之后,槍機框與槍機一起慣性后坐,在后坐過程中,完成抽殼、拋殼等動作。后坐時,槍機框上的滾輪帶動輸彈機構的曲拐轉動,曲拐帶動與之相連的撥彈滑板移動,撥彈滑板撥動彈鏈,使彈鏈上的槍彈向進彈口位置移動。
槍機框后坐到位后,若繼續扣動扳機,則槍機框不被阻鐵掛住,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復進,完成推彈、撥彈、閉鎖、擊發等動作,新的循環開始,形成連發射擊。

CS/LM8型5.56mm輕機槍與米尼米5.56mm輕機槍的結構類似,全槍由槍管、機匣、自動機、復進機、發射機、供彈機、兩腳架及槍托等幾大部件組成。
CS/LM8型5.56mm輕機槍的槍管主要由槍管本體、槍管節套、槍口制退器、氣體調節器及提把組成。
槍管本體 槍管本體的前端旋接槍口制退器,后端固定有槍管節套及提把,中部固定有氣體調節器。
槍管節套 槍管節套的外表面加工有凹槽及突起,與機匣前部的突起及凹槽配合在一起,使槍管固定確實。槍管節套的內表面加工有凹槽,在槍機復進到位閉鎖時,槍機頭部進入槍管節套內表面的凹槽內。
氣體調節器 氣體調節器的前部和中部各設有一個導氣孔,前部的導氣孔可與活塞頭上的泄氣孔相通,中部的導氣孔可與槍管上的導氣孔相通。氣體調節器的最前方設有調節手柄,可旋轉到槍身左右兩個位置。當將調節手柄撥到右側時,氣體調節器前部的導氣孔與活塞頭的泄氣孔相通,槍管內的火藥燃氣可通過活塞頭泄氣孔向外排出,使槍機框的后退能量為最小。平時射擊時,氣體調節器置于此位置。
當將調節手柄撥到左側時,氣體調節器前部的導氣孔不與活塞頭的泄氣孔相通,此時活塞頭的泄氣孔封閉,不能向外排出火藥燃氣,槍機框的后退能量最大。當膛內污物過多或希望射速較高時,氣體調節器置于此位置。

機匣是連接全槍各部件的主體。其前部連接槍管,后部連接槍托,上部連接受彈器蓋,下部連接發射機座,內部容納槍機及槍機框。

自動機主要由槍機、槍機框及活塞等組成。
槍彈擊發后,火藥燃氣推動活塞,帶動槍機框后坐,槍機框的開鎖螺旋面與槍機的開鎖螺旋面配合,迫使槍機回轉,完成開鎖動作。閉鎖時,槍機框的閉鎖螺旋面與槍機的閉鎖螺旋面配合,迫使槍機回轉,完成閉鎖動作。
復進機構由復進簧、導桿、緩沖簧等組成。其中,緩沖簧的作用是承受槍機框后退到位時的撞擊,有利于提高機槍的射擊精度。
發射機構由握把、阻鐵、扳機、發射機座、保險等組成,這些零件均裝在發射機座上。
該槍采用橫閂式保險,其位于握把上方。將保險向左推到位,槍身左側保險閂突出并露出一圈紅色標記,以提示射手機槍處于待擊狀態。在此狀態下,保險軸的缺口處位于阻鐵下方,當扣動扳機時,阻鐵可旋轉,阻鐵后部下降,槍機框被解脫,槍機框帶動槍機一起復進。
將保險向右推到位,保險處于保險位置,此時阻鐵被保險軸的圓柱部擋住,當扣動扳機時,阻鐵不能旋轉,阻鐵后部不能下降,其擋住槍機框,不能實現擊發。
供彈機主要由槍機框上的滾輪、受彈機蓋上的曲拐、內撥彈板及外撥彈板組成。槍機框上裝有直徑為10mm的滾輪,其與曲拐上的曲線槽配合,槍機框在后退和復進的過程中帶動曲拐擺動,曲拐帶動內、外撥彈板移動,分別撥動彈鏈,使彈鏈上的槍彈向進彈口位置移動。
槍托由槍托本體、槍托底板及托肩板組成。托肩板為“U”型結構,射擊時可架在射手肩部,便于射手據槍。
CS/LM8型5.56mm輕機槍與米尼米5.56mm輕機槍的機械瞄具不同,并且該槍在受彈器蓋上增設皮卡汀尼導軌,用于加裝光學瞄準鏡。

米尼米輕機槍的準星設在氣體調節器的上方,呈柱狀,準星外部設有護翼。覘孔式照門設在受彈機蓋上,表尺為可折疊式。表尺板左側刻制有3、6、8、10等數字,分別代表300m、600m、800m、1 000m的射程;表尺板右側刻制有5、7、9等數字,分別代表500m、700m、900m的射程。

射程裝定手輪設在表尺板上方,旋動手輪,覘孔隨之升降,可將射程調整到所要求的設定值。逆時針方向旋轉射程裝定手輪,覘孔隨之上升,射程增加;順時針方向旋轉射程裝定手輪,覘孔隨之下降,射程降低。
在表尺板座的后部設有9條間距相等的刻線,用于調整風偏。風偏調整手輪設在表尺板座的左側,旋動該手輪,覘孔隨之左右移動,可將風偏調整到所要求的修正量。逆時針旋轉手輪,覘孔向右移動,彈頭的彈著點將向右偏移;順時針旋轉手輪,覘孔向左移動,彈頭的彈著點也將向左偏移。
CS/LM8型輕機槍的準星、照門設計與米尼米輕機槍的設計有很大不同,其準星外部設有護圈而非護翼。其照門整體呈“L”形,覘孔設在“L”的短臂上,射程裝定手輪有2個,分別設在表尺板座后方的左右兩側。右側的射程裝定手輪上刻制有4、6、8、10等數字,分別代表400m、600m、800m、1 000m的射程;左側的射程裝定手輪上刻制有3、5、7、9等數字,分別代表300m、500m、700m、900m的射程。風偏調整手輪設在表尺板座的前方,風偏調整手輪上未設調整風偏的刻線。
調整射程、風偏時,射程裝定手輪、風偏調整手輪的旋轉方向與米尼米機槍的方法相同。

在研制過程中,CS/LM8型5.56mm輕機槍先后出現了斷殼、不閉鎖、抽殼鉤斷裂、擊針斷裂、槍機裂紋、卡殼、不擊發等七大技術問題。技術人員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專題攻關,查找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最終通過試驗驗證,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仿研項目取得圓滿成功。
在仿研初期的試驗過程中,出現彈殼橫斷故障。經對比檢測原型槍的相關尺寸,發現樣槍的閉鎖間隙過大,槍機不能提供充分的阻力,防止彈殼在后退出膛過程中的塑性變形,從而使彈殼發生橫斷。調整閉鎖尺寸后,經試驗驗證未再出現斷殼故障,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在仿研初期的試驗過程中,樣槍曾出現嚴重的不閉鎖現象,并且彈殼底部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經過分析,認為出現不閉鎖的原因是機匣部件焊接導軌后發生變形,造成槍管中心與槍機中心的同軸度出現較大偏差,導致槍彈難以進入槍機彈底窩,出現不閉鎖故障。通過調整焊接夾具及工藝路線,減少機匣焊接的熱變形,控制槍管中心與槍機中心的同軸度,這一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在仿研中期的試驗過程中,出現抽殼鉤鉤齒斷裂問題。經過分析,科研人員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抽殼鉤鉤齒根部的尺寸深度過大,導致抽殼鉤齒部單薄,強度不夠而產生疲勞斷裂。后來,經過采取調整抽殼鉤鉤齒的深度尺寸、控制熱處理回火溫度等措施,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仿研中期的試驗過程中,出現擊針斷裂問題。經分析,主要原因是擊針的剛性差,同時直徑變化處無過渡連接,尖角處產生較大應力,造成疲勞斷裂。為此,主要采取以下改進措施:增大擊針尖部過渡區尺寸,改善針尖部受力狀況;在尾部直徑變化處增加圓弧過渡,減少應力集中;坯件由冷拉圓鋼改為鍛件,使內部組織緊密,具有連貫的纖維組織。改進后,經試驗考核,未出現斷裂。
在仿研中期的試驗過程中,出現槍機螺旋突臺根部發生裂紋現象。其原因是槍機外部螺旋突臺根部和擊針孔內部尖角處產生應力,導致疲勞裂紋。主要解決辦法是:螺旋突臺根尖角改為R0.6圓角過渡;擊針孔處改為45°度倒角過渡。改進后,在后續試驗中未出現斷裂現象。
在仿研后期的試驗過程中,出現卡殼故障。通過對影響拋殼的相關零部件的分析發現:在射擊過程中,出現彈殼未到拋殼位置即從槍機上脫落或拋殼無力現象,造成彈殼被自動機卡在機匣拋殼窗處。究其根源,主要是抽殼鉤簧設計不合理,導致抽殼鉤抱殼力小。經過調整抽殼鉤簧的尺寸,加大抽殼鉤簧力,在后續的試驗中,卡殼故障得到改善。
在仿研后期的試驗過程中,特別是壽命試驗射擊到12 000余發后,不擊發故障明顯增多。經檢查發現機匣體后部的卡槽局部發生變形,由此使在射擊過程中復進簧組件無規律地向上跳動,復進簧孔與復進簧形成夾角,導致自動機后坐未到位就復進,使擊針撞擊槍彈的底火能量不足,產生不擊發故障。經過采取優化槍托座定位槽尺寸并嚴格控制加工質量后,不擊發故障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