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的設計者是捷克設計師卡爾·克倫卡。卡爾·克倫卡與喬治·羅斯合作,在奧地利維也納創辦了一家彈藥生產公司,取名為羅斯公司。1900年,克倫卡研制出一款面向民用市場的手槍,并以羅斯公司的名稱命名為羅斯斯太爾手槍。1905年,克倫卡在羅斯斯太爾手槍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開發出軍用版本,并于1907年被奧匈帝國騎兵部隊采用,制式名稱為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
由于羅斯公司只是一家彈藥生產商,沒有生產槍械的能力,因此奧匈帝國政府購買了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的生產權,并責令位于奧地利斯太爾市的奧斯特瑞徹斯特兵工廠和位于匈牙利布達佩斯市的FEG兵工廠生產該槍。其中,奧斯特瑞徹斯特兵工廠于1908年開始生產,到1913年停產,共生產了約6萬支;FEG兵工廠于1911年開始生產,1914年停產,共生產了約3萬9千支。兩家公司總共生產了約9萬9千支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為了對兩公司的產品加以區分,奧斯特瑞徹斯特兵工廠生產的手槍,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K”的標記;而EFG公司產品的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R”的標記。最終,奧匈帝國陸軍騎兵部隊從奧斯特瑞徹斯特公司接收了59334支該槍,從FEG公司接收了38213支,剩余1 000多支手槍在民用市場出售。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采用8ram口徑,發射專用的8×18ram羅斯斯太爾手槍彈,全槍長232mm,槍管長128mm,全槍高159mm,全槍質量1,02kg,彈匣容彈量10發。該槍有兩款型號:第一型帶有一個稍大的扳機護圈;第二型的扳機護圈相比于第一型的較小,且套筒座右側設置了一個螺釘。
獨特的結構設計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槍管回轉式閉鎖方式。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與現代手槍內部結構大不相同,其沒有類似于現代手槍的套筒設置,而是設有容納核心部件的機匣結構。
其槍管后部套接有槍機,槍機非常長,延伸至機匣后方一段尺寸,并在槍機尾部設有槍機尾蓋。當槍機、槍管復進到位時,位于槍管中部的閉鎖突筍將二者閉鎖在一起。擊針設在槍機后部,可在槍機內前后滑動,擊針待擊時,擊針尾端向后突出于槍機尾蓋。槍機前端下方有一突出部,當通過槍機尾蓋后拉槍機或槍機后坐時,通過該突出部壓縮復進簧,儲存能量。
其機匣結構也比較特別。機匣左側后方設有機匣側板,機匣側板呈“T”形,一直延伸至握把底部。握把護板螺釘將握把護板、機匣側板及彈匣固定在一起。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槍管內刻有4條右旋膛線,采用片狀準星,V形缺口式照門。
握把護板為木質,其上刻有極細的斜條紋,握把護板用螺釘固定在握把上。握把底部帶有一個金屬環,用于綁縛槍繩。該槍并未采用手槍中常見的可拆卸式彈匣,而是采用固定式彈匣,設置在握把內。彈匣呈斜長方形設計,傾斜的角度與握把的角度相同。彈匣底端中間下方設有一個圓管形延長部,內裝托彈簧。由于彈匣為固定式,需使用彈夾從機匣上方的拋殼窗處裝彈。克倫卡專門為該槍設計了一個特殊的10發彈夾,一次即可將彈匣裝滿。該槍的裝彈方法與毛瑟步槍類似,先將槍機拉至后方,并按下位于機匣左側后部上方的正方形槍機鎖定鈕,將槍機固定在后方,然后將彈夾卡在拋殼窗后方的彈夾導槽上,并用力將槍彈壓入彈匣,再抽出彈夾即可。
另外,該槍機匣左側中部還設有一個退彈鈕,用于退出彈匣內的槍彈。退彈時,為防止槍彈彈出發生意外,先用一只手手掌罩住拋殼窗,另一只手向下按壓退彈鈕,槍彈便自彈匣中向上彈出并落入罩住拋殼窗那只手的手掌中。
該槍擊發過程如下:后拉槍機并松開,槍機推彈入膛,同時擊針處于待擊位置;扣動扳機,擊發槍彈。槍彈發射后,槍管和槍機一起后坐很短的距離,槍管旋轉開鎖,槍機繼續后坐,壓縮復進簧,并抽出彈殼、拋殼。槍機后坐到位后,在復進簧力作用下復進,推彈入膛,同時擊針處于待擊狀態。扣動扳機,進入下一個射擊循環。專門設計的槍彈和手槍套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配用的8×18ram羅斯斯太爾手槍彈是專門為該槍設計的。該彈為中心發火式槍彈,無突緣圓柱形彈殼,彈殼長18.7mm。彈頭為尖頂式,采用鉛彈心,白銅被甲,彈頭質量7.2g。該彈初速320m/s,有效射程75m。
奧匈帝國騎兵部隊為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配用了專用的手槍套。該手槍套采用三角形設計,手槍套采用縫合連接,并用鉚釘進行加強。手槍套蓋與手槍套利用球形鉚釘進行鎖定,防止手槍意外掉出。手槍套后部設有一個小袋,可用于盛放裝滿槍彈的彈夾。
該槍還配有一款特制的木托,可像毛瑟手槍使用的手槍套那樣組裝在手槍握把的后方,作為槍托使用。
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配發后就一直在奧匈帝國陸軍騎兵部隊中使用,奧匈帝國解體后也分別在奧地利和匈牙利騎兵部隊中使用。二戰時期,該槍又被編入納粹德國國防軍的奧地利士兵和匈牙利士兵中繼續使用。該槍還曾在其他國家的軍隊中使用過,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波蘭接收了17000支槍械,其中包括200多支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此外,南斯拉夫、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也曾在二戰中少量使用過該槍。
編輯/王曉西